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冲击了中国化工企业的上游原料端,更直接压制了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端化工品出口。美国将部分中国精细化工产品、高分子材料、特种化学品等列入“301关税清单”,并加之“芬太尼”关税及对等关税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的成本优势和准入便利大幅削弱。
自2018年起,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并陆续对原产自中国的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自2025年2月起,美国政府相继出台并频繁更新芬太尼关税、对等关税、232钢铝关税、232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关税等贸易政策,这些政策均对中国制造的产品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此外,美国商务部在2025年期间针对多个中国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与反规避的立案调查。
中国则实施反制措施,对美国进口商品采取关税回应,同步调整两用物项目录,加强特定受限商品的出口与监管。虽然两国政府部门在近期进行多轮经贸磋商,但尚未就两国未来经贸政策达成完全的共识。这场历时数年、波及广泛的经贸摩擦,不仅重塑了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也深刻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结构。
预计中美经贸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美经贸磋商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能源化工行业作为高度全球化、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本轮经贸摩擦中受到持续冲击。该行业涉及原材料进口、基础化工品出口、设备与技术依赖、跨国投资合作等多个敏感领域,经贸摩擦导致的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与供应链中断,正促使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冲击了中国化工企业的上游原料端,更直接压制了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端化工品出口。美国将部分中国精细化工产品、高分子材料、特种化学品等列入“301关税清单”,并加之“芬太尼”关税及对等关税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的成本优势和准入便利大幅削弱。
中美经贸摩擦对能源化工行业的影响
01 原材料供应与价格波动:从“稳定依赖”走向“高成本不确定”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化工行业长期以来所依赖的稳定、规模化、低成本的进口原料体系被打破,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化但波动加剧的”的供应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大幅萎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中美贸易摩擦之前,美国是中国LNG进口增长最快的来源之一。随着中国对美LNG加征关税,这一渠道几乎中断,企业不得不加快与中东、俄罗斯等供应国的谈判。但新来源在物流距离、交付周期与合同稳定性方面均不及原有渠道,增加了供应不确定性。
乙烷、丙烷等轻烃原料结构被动调整。美国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曾支撑中国进口乙烷、丙烷等轻烃类原料,是国内部分石化企业优化裂解路径、降低原料成本的关键支点。中美贸易紧张升级后,从美国进口的乙烷、丙烷规模大幅下降,企业被迫转向中东、俄罗斯等替代市场。尽管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供应,但部分原料存在纯度不稳定、运输周期拉长等问题,给装置运行和产能调度带来新的挑战。
原料价格波动明显加剧,风险向产业链下游传导。受贸易摩擦、地缘冲突和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叠加影响,化工基础原料价格进入高波动周期。丙烯、芳烃等大宗产品频繁大幅波动,超出历史正常区间。下游企业普遍反映成本难以预测,定价机制调整压力上升;在缺乏锁价机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对价格冲击的承受力明显不足,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压缩。
02 中高端化工品出口受阻:从订单下降到供应链信任危机
中美经贸摩擦不仅冲击了中国化工企业的上游原料端,更直接压制了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端化工品出口。美国将部分中国精细化工产品、高分子材料、特种化学品等列入“301关税清单”,“芬太尼”关税及对等关税的加征,使得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的成本优势和准入便利大幅削弱。
受到影响的主要包括技术门槛高、验证周期长、客户粘性强的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子化学品、工程塑料、涂料添加剂、农化中间体等。这类产品原本是中国在美出口结构中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之一,但在关税、审查、认证门槛等多重壁垒下,市场份额明显下滑。部分美资客户出于合规与供应链安全考虑,主动将订单转向日本、韩国或东南亚地区的替代供应商,造成订单外流。
与此同时,出口渠道收缩也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节奏。中高端化工品普遍依赖客户共同开发与验证机制,企业出于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原本以美国市场为导向的产品项目被迫搁置,或调整产品配方与标准,以适应国内市场应用场景。
更深层的挑战还体现在关键设备与技术获取方面。美国不断强化对高端化工设备与技术出口管控,限制包括高效催化剂、反应器、膜分离设备、分析仪器等关键装备的对华出口,抑制中国企业技术升级步伐,尤其对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品领域影响显著。
03 投资合作趋紧:对美化工投资受阻,区域重心加速外移
在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双边投资环境持续趋紧。美国政府持续加强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审查,尤其聚焦于化工、能源、新材料等具备“关键基础产业”属性的领域。通过强化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程序,进一步提升了中资企业在美开展并购、合资、建厂等交易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受此影响,多项中美能源化工相关的商业合作项目进度放缓,部分投资交易被迫搁置或终止。同时,中方企业对美投资意愿普遍趋谨慎,部分企业开始将海外布局重点转向东盟、中东等地区,寻求更具政策确定性和资源匹配度的新市场。
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1 多元化原材料采购与市场布局
企业应积极推动原材料来源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国进口能源和化工中间体的依赖,重点拓展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能源化工资源丰富国家的供应渠道。同时,应加快国际市场拓展步伐,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分散对单一出口市场的风险。
2 加强自主研发与技术替代
企业应加大对关键化工原材料、高端中间体、专用设备与工艺技术的研发投入,着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可通过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
3 供应链重构与市场转移
企业应根据国际政策环境变化,优化产业链与物流路径,优先考虑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设立工厂或加工中心,以规避美国关税壁垒及投资限制。同时,应推进海外仓、区域配送中心的建设,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和客户响应速度。
4 强化政策研究与合规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和合规风控体系,密切关注中美双边及多边贸易规则变动,确保经营活动符合出口管制、原产地规则、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必要时可借助外部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项应对和风险评估。
5 加强产业协同与生态整合
企业应加强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应用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打造稳定的国内化工产业生态链。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联合创新,推动形成以本土制造为核心、以高附加值应用为驱动的区域化化工产业集群,增强整体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毕马威《2025年中国租赁业调查报告》分析了87家租赁企业的财务数据,涵盖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报告按股东类型将企业分为金融系、产业系、平台系和独立系四个维度进行研究。2024年,租赁行业营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但营业总成本上升较快,毛利率承压,ROE水平由增转降。金融租赁企业的经营租赁资产规模维持较高增速。报告还探讨了租赁企业转型、利率汇率风险管理等行业热点话题,强调租赁企业需坚持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年,成为中国能源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这份报告不仅解析了未来五年全球能源发展的主线与趋势,还对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产业机遇。...
保护消费者、维护市场秩序和确保金融稳定性仍是最基本的监管目标。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治理、风险管理、控制和系统的稳健性、韧性和未来适用性。此外,任何重大变革均蕴含激动人心的创新机遇。例如,企业可通过新技术的安全使用来降本增效,并采用适用未来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积极为自身和客户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