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揭发奥林巴斯丑闻的该公司前英籍CEO迈克尔・伍德福德出席日本自民党的企业治理强化工作组会议。伍德福德强调了由外部董事监督经营的重要性,并谋求重返奥林巴斯的高位。在奥林巴斯风波的起起伏伏中,伍德福德的遭遇
日前,揭发奥林巴斯丑闻的该公司前英籍CEO迈克尔・伍德福德出席日本自民党的企业治理强化工作组会议。伍德福德强调了由外部董事监督经营的重要性,并谋求重返奥林巴斯的高位。在奥林巴斯风波的起起伏伏中,伍德福德的遭遇颇能说明一些日企治理方面的“传统特色”。
伍德福德向英美监管当局和媒体告了一堆“洋状”后,最近每次回到东京都有扬眉吐气的感觉。和10月份他离开时的人走茶凉比起来,再登场真是声势浩大,不仅 有日本警方护驾,所到之处也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彼时将他扫地出门的“老领导”菊川刚已经被迫辞去董事长一职,但还是和伍德福德一样保留了董事的身份。可是 就在伍德福德公开宣布,要在董事会上和菊川“对视”、对质以后,后者立即退出了董事会。
其实这样的“临阵脱逃”一点都不奇怪。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竭力避免正面冲突,说话的时候都要绕几道弯,要让菊川和得理不饶人的老

和宣扬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截然不同,日本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围绕一个“和”字运行,为人处世礼让三分,不让别人难堪,也避免给对方添麻烦。和“人来人往”的西洋企业相比,日本企业重视内部的协调发展,“正社员”(日企终身雇员)视公司为家,工作起来都勤勤恳恳,竞争也是小范围的,薪水根据年龄和资历来定,升职除了考虑能力还要论资排辈。尽管上下级意识强烈,但在日企里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所以权力其实很分散,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为了寻求共识甚至可以议而不决。像伍德福德那样事必躬亲、“越级”向下发号施令的举动,在他看来是首席执行官的责任和权力,在日本人看来则是不懂规矩。
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中肯的意见往往不受公司高层待见,最后大部分人都成了“好好先生”。以企业为家虽然是好事,但是这个“家”归根结底还是投资人的。在一般的上市公司里,投资者才是所有员工的衣食父母,出于利害关系,他们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但是放到日本文化里这种关系就有点变样了:基于相互信任和维持“和”的目的,资方和管理层都喜欢避重就轻,以免成为“麻烦制造者”。另一方面,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 “不要成为他人负担”的思想,员工们的集体归属感非常强烈,这个集体可能是某个部门,也可能是整个公司;又因为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员工们对公司和上级的忠诚并不一定就是对股东的忠诚。
菊川董事长把伍德福德从欧洲召回并任命他为公司的总裁,大概是以为这个白皮肤的英国人已经被奥林巴斯的企业文化同化了。按照一般日本人的逻辑,凭着菊川的资历和地位,凡事只有他最后拍板才算数。但事情的发展证明了他的失算:伍德福德把自己的升职看作是董事会和股东的信任,以为从此可以独当一面,当他发现处处受制以后,居然以下犯上向董事长逼宫,要他让出CEO的位置;等到他查实菊川参与做假,要求他引咎辞职的时候,后者忍无可忍地将他扫地出门。
丑闻暴露以后,奥林巴斯的市值大缩水,伍德福德四处游说要求罢免现在的管理层,外国股东也支持他重新执掌公司的经营大权,日本的公司治理改革也因为他的推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事又一次说明,在“一团和气”的日本社会,变革的实现很多时候需要日本人说的“外压”。奇怪的是,同样遭受不小的损失,奥林巴斯在日本的大股东对伍德福德官复原职的动议表现得异常冷淡,是不是还把“和”放在自己的经济利益之上呢?
新闻晨报 杨向峰(作者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