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4年中国经济与行业展望| 观点与方案

佚名 来自: 德勤 2024-01-06

德勤:2024年中国经济与行业展望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经济形势观察2024年政策将更关注稳增长在2024年到来之际,市场普遍关心:随着更多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经济能否持续复苏?房地产行业会在多大程度上拖累整体经济增长?政府是否会对2024年经济增长设定目标?如果是,是否会延续2023

cn-deloitte-research-issue-87-img1.avif

经济形势观察

2024年政策将更关注稳增长

  • 在2024年到来之际,市场普遍关心:随着更多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经济能否持续复苏?

  • 房地产行业会在多大程度上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 政府是否会对2024年经济增长设定目标?如果是,是否会延续2023 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从当前来看,即便没有更多的财政刺激,2023 年应该也很容易实现“5% 左右”的增长目标。假设 2023 年经济实际增速为 5.3-5.4%,这样的增长表现是否会降低进一步财政刺激的可能性(货币政策无疑将保持灵活)?中国究竟是应该设定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还是应该优先考虑更高质量的增长?这一政策困境也反映了 2023 年总体稳定的宏观数据和较为低迷的投资者情绪之间的分歧;而且地缘政治风险也使得平衡好“增长”和“改革”这一关系愈发棘手。

在房地产领域,海外美元债市场流动性收紧,主要开发商的股价处于低位。一线城市的住宅市场(因具有丰富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而被内地投资者视为核心资产)今年价格下降了约20%,二三线城市的价格调整幅度更大。虽然我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后房地产时代,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但由于消费者储蓄率较高,加上央行可以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资本管制而不必担心汇率波动),因此我们认为房地产领域不太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不过,考虑到房地产对各个行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都有重大影响,如果房地产持续低迷,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比如绿色经济或其他新经济)并不容易。所以,对于中国而言,出台支持政策稳增长可能是推进增长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

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从正面效果而言,它可以防止潜在的通货紧缩或日本式的长期低增长。投资者显然迫切希望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即通常所说的“火箭筒”刺激措施,这意味着流动性将得以改善,并释放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的信号。

然而,出于诸多原因,我们认为大规模财政刺激的副作用相对更大。中国通胀水平走低源于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地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而出台 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可能会加剧杠杆过高和产能过剩问题。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引发的外部效应不容忽视。在 2023 年 12 月 7 日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欧盟领导人指出了持续存在的中欧贸易失衡问题;另外欧盟最近启动的针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或将导致惩罚性关税。因此,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可能会对中欧贸易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cn-deloitte-research-issue-87-im.jpg

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体量和影响巨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显然是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2023年12月14日,北京和上海发布了优化调整购房政策公告,如降低首付比例、延长房贷期限以及下调房贷利率,对整体市场信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尽管之前许多城市出台了类似政策,但北京和上海的举措释放了更强烈的政策信号。

北京和上海的优化调整购房政策预示着诸多变化。首先,政策制定者更加致力于鼓励消费者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为这些城市的住房需求更多是改善性需求。其次,此次优化购房政策相比于之前的调控实际上是明显的转向。当然,政策力度其实还有进一步增大的空间,比如三成的首付比例仍然较高,可以进一步降低。总体而言,政府有充足的手段来释放被抑制的购房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出于对开发商交房能力的担心,居民购房需求可能受到阻碍,政府能否为此提供保障?另外,政府也可以将一些未出售的住宅指定为保障房。

12 月 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考虑到许多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这一提法并不奇怪。另外,这次重点强调的“先立后破”,意味着要在改革与增长之间重新权衡;在低通胀的背景下,重点在于后者,至少是要让房地产市场实现平稳发展。

总之,我们预计2024年将出台更多稳增长政策,但这些措施不会像“火箭筒”那样猛烈。关于经济增长目标,我们预计将会设定在“ 5%左右”,这与我们目前预测的 2024年达到4.5%的增速基本一致。此外,由于美元利率大概率下调,我们预计人民币会出现温和反弹;不过,由于中美利差表现更利好美元,美元兑人民币不太可能跌破 7.0。

cn-deloitte-research-issue-87-im (1).jpg

金融服务

“金融强国”成为行业奋斗目标

继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委组建后,10月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和要求,对中国金融业中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展望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将聚焦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应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相匹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资产规模,中国拥有世界第一大银行市场,第二大保险市场,并且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持续位列全球第二。金融业对支持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国金融业规模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交易能力、风险管控方法等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距离。

金融强国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为基础,应具备诸如国际货币发行权、国际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及金融规则制定能力等,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国际化金融中心集聚人才和资源的能力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提升。

金融服务导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年将延续宽货币与宽财政协调发力,央行仍有可能降息,为政府债务化解、各类专项支持债券发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资金供给结构更加明晰:一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多金融资源;二是支持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东北全面振兴、中西部建设;三是支持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如农业现代化和新能源产业等。对金融业自身来说,为实现将资金活水注入这些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综合体现为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年,监管可能会进一步出台相关指引。

现代化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一流投资银行培育、直接融资比重提升

中国金融行业一直以银行为主导, 2023年二季度末,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资产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比重分别为90.4%、6.5%和3.1%;相应地,直接融资比重(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不足30%,这与G20国家普遍为65-75%的直接融资比例相差较大。

2024年以及中长期,股票发行注册制将推动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重回高位,直接融资的比重将持续提升;而现代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依赖可对标国际的一流投资机构,譬如近年高盛、摩根士丹利国际业务收入约为25-40%, 中资券商的国际业务竞争力需要加快建立,包括提升国际业务收入、完善衍生品种类等。

风险化解:地方化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房地产监管

2024年,宏观经济企稳、市场信心修复以及宽松适度的货币环境将对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和债务问题缓解形成支撑。

一是银行参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10月末,1万亿特别国债发行对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财政有正面支持效果。2024年 “一揽子化债方案”有序落实,银行可能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延长期限、债务重组等方式参与地方债务化解,银行收益承受压力,为此央行或以降准或续作MLF方式提供流动性。

二是房地产过度金融趋势已被遏制。2023年三季度末,房地产贷款新增和余额已呈负增长;2024年为减缓地产对经济的拖累,稳定居民购房意愿,房贷政策和利率调整仍有松动空间。

三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发行提速。城、农商行的不良率增长较快,显著高于行业1.61%的水平,同时面临息差收缩。适用于资本金补充的中小银行专项债应运而生,2023年1-10月末,已累计发行1,523亿元,较2022年全年增长142%。2024年,地方金控公司入股、地方财政认购等多种方式将有效帮助中小银行风险化解。

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立足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制度型开放将聚焦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人民币国际化、中美合作审计、内地与香港市场合作等;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开放的窗口,其地位和能级进一步巩固,需要发挥稳定资本市场信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的职能。

能源

中国绿色能源新动态

在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时刻,全球对绿色能源的渴求日益强烈,而中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继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展望2024年,中国的绿色能源投资预计将维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在海外市场以及那些脱碳难度较大的行业中加速拓展。中国绿色能源发展新动态呈现以下四个趋势:

新能源企业加速迈向全球市场,能源技术迭代引导海外投资新热点

在赢取海外增量市场、供应链安全、全球化布局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加快了出海步伐,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企业出海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相关累计投资已超600亿美元。这一趋势在2024年仍将持续,并将随着技术的迭代迎来新的投资热点,如氢能、漂浮式风电、电池新材料等。2023年10月,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与中企达成价值67.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目标是每年生产120万吨绿氨和21万吨绿氢。为满足新一代技术对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新能源企业出海投资模式从并购海外工厂开始转向以绿地新建项目为主。这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投融资机构以及专业机构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有机会借助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投资联盟等模式形成绿色能源投资合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可持续燃料为难减排行业创造绿色未来,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提速

可持续燃料,包括由农林业残留物制取的“生物燃料”和借助绿电制取的“合成燃料”,因其环境友好性,正成为新的焦点。欧盟在今年10月份通过ReFuelEU 航空法规,要求到2025年,自欧盟机场起飞的飞机所用燃料中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占2%,并逐步提升至2050年的70%,率先释放了建立可持续燃料市场的积极讯号。

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预计对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投资将在2024年驶入快车道。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中国目前可持续燃料运营产能和规划产能总量已超过160万吨/年,同时中国国际航空、国泰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已开始积极参与SAF飞行测试。

可持续燃料在航空领域的推广应用,有望为其他难以通过电气化等途径实现减排的领域,例如远洋航行或重工业,探索出达成净零目标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拓展其潜在价值。

“绿色贸易壁垒”渐行渐近,绿电助力优化贸易结构

2023年10月开始实施的欧盟CBAM(“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征收生产产生的直接排放的碳关税外,生产时外购的电力、原料等间接参与生产的部分也被纳入征收清单。2022年我国向欧盟的出口钢铁、铝和水泥等高碳产品的出口额高达199.6亿欧元。CBAM的实施将增加中国向欧盟出口高碳产品的成本。

对此,可溯源“绿电”,作为一种新能源供应方式,或能成为破解碳壁垒的有效手段。2022年,中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投运,减碳约30万吨/年,实现数据中心“碳中和”和真正“零碳”排放。

2024年中国将持续布局可溯源绿电,以提高产品生产的绿色标准。发展可溯源“绿电不仅有助于推动出口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有效地突破国际碳关税等绿色壁垒,同时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智能化技术重塑电力生产与消费模式,新业态市场角色逐渐清晰

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正加速向全面智能化迈进。电力AI算法帮助新能源电站预测未来发电功率、提升运营效率;电力机器人替代人力完成输电线路的巡视检修工作、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充电桩控制充电时段,从而节省充电费用——新兴技术的应用,正改写着电力生产及消费场景,进而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2024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独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兴业态的市场角色和商业模式有望逐渐清晰。目前国内已有河北、上海、深圳等多地开展了虚拟电厂试点项目。2023年7月份,电网公司成功在广州、深圳、柳州三地同步开展虚拟电厂联合调控,这意味着未来虚拟电厂有望从城市级向区域维度拓展。

新兴商业模式的落地,不仅为电力智能化技术拓宽了收益来源,也提供了合适的应用场景用于技术验证和迭代,从而在电力脱碳进程中提供更好支持。

对绿色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将成为能源行业的巨大机遇。企业既需要提升技术竞争力,也需要在供应链韧性、气候战略等方面有所加强,积极应对外部变化,方可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府及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债务进入“化债期”

2024 年地方政府债务付息压力仍不容忽视。财政部门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化解隐形债务,不少地方城投公司已通过借新还旧将隐性债务显性化。2024年金融部门支持地方政府化债进程有望提速,同时中央政府将继续提高其债务比重,缓解地方政府收支矛盾。

特殊再融资债使隐性债务“显性化”,金融将加大力度支持政府化债

2023年10月以来,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重启发行后迅速放量,截至12月1日,用于偿还地方政府高息存量债务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行1.37万亿元。不少地方城投公司已通过发型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高息债务,根据安信证券数据,10月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债”占地方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的比例提升至80%以上,创2022年以来新高,反映出各地对化债资金需求迫切。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其理论发行上限约为2.6万亿元,仅相当于城投平台债务规模的4.7%,可谓杯水车薪。

城投公司债务中,有很大部分存量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指导意见,银行将在未来2至3年继续通过对本行贷款展期降息、债务置换等方式,支持地方债化解工作。预计2024年国家会在部际和地方政府层面建立金融支持化债工作小组,联合多部门推进化债工作。

PPP新机制聚焦使用者付费类别,遏制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

1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成为自2014年PPP模式实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政策调整。据统计,2014年至2022年开工建设的PPP项目中, 90%以上为政府付费类项目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类项目。2017年以来,这两类项目中一部分项目因收益低甚至没有收益来源,最终由地方财政买单,成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来源。此次《新机制》要求PPP新建(含改扩建)项目全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需要社会资本参与全部或大部分投资,通过与公共部门合作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不额外增加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确立 “基于使用者付费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强调项目融资不得承诺以各类财政资金担保或者作为还款来源,防止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由于新政策要求PPP项目经营收入能够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PPP项目准入门槛大幅提高,预计短期内PPP新建项目将大幅减少。从长期角度,政策鼓励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为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利于PPP项目的阳光、健康运行。

中央政府将继续提高中央政府债务比重以缓解地方政府收支矛盾

2024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仍会较为突出,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增量资金扶持。疫情期间中央财政杠杆率并未大幅上行,为中央财政加杠杆提供了空间。中央财政于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并全部安排给地方支出,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这意味着今后地方政府的某些特定支出可能会采用中央政府举债的方式融资。预计2024年中央财政支出将继续加码,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财政”有望为财政收入开源

今年8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将在 2024年1月1日生效。《规定》明确了企业可以把数据资源计入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其真实价值与业务贡献。有机构表示,数据资产市场潜在总规模数十万亿元,其产生的税收有可能在未来代替持续下滑的“土地财政”,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所谓的“数据财政”。但短期来看,实现“数据财政”所需的数据资产制度基础尚不完善,短期难以落地。数字经济发达城市将加快完善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流通、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如今年11月北京市正式启动了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为推动数据资源资产化创造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科技、传媒及电信

向智能化与可持续迈进

展望2024年,技术创新的速度将日益加快,智能化与可持续相关技术将占据中心舞台。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应用,预期企业将更好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促进创新,并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取得优势。

生成式AI将为企业软件市场带来巨大业务空间

2024年,许多企业软件产品将与生成式AI结合,但同时业内也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我们对2024年的全球生成式AI企业软件市场发展有三方面预测:1)大部分企业软件公司开始在部分产品中嵌入生成式AI; 2)定价模式更趋多样化:个体用户定价(如每个用户每月订阅)、根据服务内容定价、混合方式或免费 ;3)2024 年底,企业软件公司(不包括AI数据处理的云服务商)的收入增长将接近 100 亿美元。

在应用方面,大多数企业可能会通过生产力套件、工程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等方式将生成式AI嵌入到现有软件中。但生成式AI的运营成本高昂,它在帮助企业落实高效的多任务处理并提供战略规划和决策方面的效能尚需充分证明,相应商业价值目前未完全显露。终端用户需要一些时间来确定其商业价值,预计企业很快会意识到生成式AI的使用价值并投入资源。

中国生成式AI商业应用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生成式AI商业应用规模将达到2,070亿元。当前应用落地主要以价值增强和效率提升为主,我们预期应用场景会基于技术的成熟度和数据精确度呈现不同阶段的落地,从自由度较高的营销和客服领域,拓展到对于数据信息精准度要求更高的人力资源、生产制造以及供应链,再到更加专业化的产品研发、法务、财务等应用场景。

企业将基于自有数据进行生成式AI训练

2024年,全球企业将更加重视生成式AI所能带来的行业变革潜力,但依赖通用的公共解决方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信息数据安全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部署基于其私有数据训练得到的模型,并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包括获取行业洞察、市场预测、识别虚假信息以及分析决策风险等。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企业在生成式AI方面的支出将从在2023年16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长 30%,约达到208亿美元。随着大型企业和政府引入更多生成式AI应用,本地私有数据中心或实现增长。

在中国,企业仍是国内大模型研发的主力军,约46%的大模型由企业独立研发。但同时,相关企业也越来越关注训练数据的来源、训练数据质量、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会有更多企业关注本地私有数据中心的建设。预计我国私有部署企业数据中心规模在2025年达到1,786亿元。

新手段推动电信业可持续发展

预期全球电信公司在 2024 年能将碳足迹减少 2%,即 1,200 万吨二氧化碳,并在2025年完成相同的目标。电信公司多数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合规发展、吸引用户,并提高自身收益。除了传统方式(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数据中心效率、以及设备回收)之外,预计2024 年还将新增其它四类措施。

我国电信基础设施正在实现全面资源共享化,包括机房铁塔、管道线路、杆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底,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部署5G网络规模约100万基站,建成了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网速最快的5G共享网络,目前 5G 基站单站址能耗已比商用初期降低超过 20%。到2025年,计划新建5G基站站址共享率不低于80%,并且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到1.3以下,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改建核心机房PUE降到1.5以下,实现行业绿色升级。

芯片制造将更加环保

芯片制造是能源密集型的产业,2021年芯片行业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0.2%。 预计至2030年,行业规模翻倍将使排放量占比可能升至 0.4%,因此新厂的建立应更多采用无污染土地,推动绿色可持续制造的发展。目前,业内大多以旧工厂改造转型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预计全面的生产制造转型将显着降低能源、水和工艺气体的使用。

我国正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层面建立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个。此外,芯片制造商都在积极探索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例如,成都一芯片工厂采用升级冰机和冷却塔管理系统和控制设备,实现年节电量超过200万度,减少约2,100吨碳排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芯片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更加绿色的替代材料,并通过提升能源效率、资源回收等措施,推动绿色制造。

消费

结构变化叠加政策效应释放消费新潜力

2023年实物和服务消费分化明显,“实物消费”整体疲软,但餐饮、旅游、文娱演出相关“服务类消费”实现强劲增长,1-11月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2%和19.5%,服务消费正成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新引擎。展望2024年,随着经济稳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陆续释放,将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的潜力。同时,国内人口代际、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日趋明显,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变化。

健康生活、休闲消费需求快速增加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工作时间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各类病症正在向年轻化发展;加之新冠病毒的影响,消费者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围绕亚健康和慢性病防治的合理膳食、运动、戒烟限酒等相关的营养、保健和养生的细分需求将快速释放。在消费者日趋健康化的消费需求下,食品饮料和零售企业可以从绿色、天然、健康方面入手进行产品打造和营销推广,加快抢占消费者心智。

外出休闲需求的持续增长,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特征的休闲需求将继续在2024年延续。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入境旅游工作的相关政策快速落地。中国已于12月初宣布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并受到各界欢迎。免签政策不仅将增加未来一年国内的免税购物、酒店、餐饮等入境旅游及相关产业链的收入,同时还将促进中国整个旅游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未来,随着服务性消费的支出持续提升,中国户外运动、短途旅游、娱乐演出相关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消费短途旅行、园艺花卉、露营登山等休闲娱乐相关产品和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老龄化”、“少子化”催生陪伴需求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人口代际变化进一步加快,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正在同时进行。2013-2022年十年数据显示,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由2013年的9.7%增长为2022年的14.9%。同时近十年抚养比数据显示,少儿抚养比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两年下降。少儿抚养比的下降也反映出处于生育适龄人群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老年人群和青年人群对猫狗等动物陪伴需求的快速增加。

围绕宠物食品、营养、日常用品、护理,医疗相关的各项商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宠物陪伴需求的兴起为拥有多元化业务的乳业、食品、饮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企业应该加快业务组合调整,高效切入宠物细分赛道。

“一代户”家庭结构下的即时需求增长

随着结婚率的持续走低,以及国内平均初婚年龄从2010年23.89岁快速增加到2020的28.67岁,单身独居或两口之家的“一代户”已经成为年轻消费者中最常见的家庭结构。一方面,独居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80、90及00后消费者对于便捷度、即得性、娱乐性的需求快速提升。因此,预制菜、便利店、手机娱乐成为独居或晚育家庭的刚需消费。

针对单身或两口之家的需求,生鲜零售企业及产品供应商应该关注适合单身或两口之家生活习惯的品类、规格和便利服务。同时,相对简单的家庭结构使单身或丁克家庭拥有了更多的社交时间,这也意味着各类在线和线下兴趣社群、体验型娱乐服务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2024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增强,将进一步助力国内消费市场复苏步调加快。同时,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变化将为消费品零售市场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汽车

内卷延续,出口震荡中前行

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并未如期迎来报复式增长,反而陷入了长达一年之久的价格战,价格的倾轧使得汽车制造业盈利情况加速恶化,并且延缓新势力企业实现盈亏平衡。内需疲弱加上竞争白热化促使主机厂寻求外延式增长,汽车出口迎来第二增长曲线,从2019年不到100万辆增长至40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兴增长极。展望2024年,国内汽车需求仍难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将继续引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下,汽车出口或迎来逆风。

产品、成本、技术驱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迈向40%

自2020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连续3年实现高增长,销量从100万辆增长到775万辆,渗透率从6%攀升至36%,成为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产品、成本和技术等多维度因素的驱动下,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有望达到980万辆,同比增长27%,新能源渗透率实现44%。

新能源汽车产品全价格带扩容。2024年中国新上市车型预计151款,其中新能源产品117款,占比77%;新车型将覆盖A0至C级产品矩阵,满足包括中低端市场对经济性兼具智能化的需求,以及高端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高性能的诉求;同时新上市车型还将填补电动越野车等小众空白市场。

动力电池成本持续下探。目前主流的车用电池——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碳酸锂用量高,据测算,上游碳酸锂价格每降低10万元一吨,单台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理论上可以下降2,000-4,000元。随着碳酸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高点的56万/吨已跌至2023年11月的15万/吨,降幅超过70%。展望2024年,在上游矿产产能持续释放的推动下,碳酸锂价格仍有下行空间,将为不同价格段新能源车实现同燃油车平价提供支撑。

车企车桩端齐发力提升充电效率。续航和充电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最大障碍。在当前主流新能源车型的续航能力普遍达到500公里以上且基本满足日常通行需求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充电便利性和时长的痛点日益突出,提升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成为主机厂和电池厂商新的着力点。2024年更多传统车企将推出基于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并加快超级充电站的建设,使得10-80%充电时长压缩至15分钟以内,大幅改善消费者的补能焦虑。

AI大模型赋能下,汽车智能化有望迎来奇点时刻

AI大模型将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智能制造、营销、销售和售后等汽车全价值链产生广泛的应用潜力,并对企业产品改进、运营效率提升、新业务/传统业务变革提供巨大价值。

主机厂重点关注座舱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希望借助AI大模型上车来增强用户体验、凸显其差异化技术能力。例如基于大模型的新一代AI座舱将从被动式指令转向主动型交互,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偏好和习惯的主动式服务。在智能驾驶领域,大模型的引入能够提升自动驾驶的感知能力和泛化性,例如特斯拉利用鸟瞰图加Transformer大模型来进行视觉感知,不仅提升系统的感知精度和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大幅降低硬件成本(降低甚至摆脱对高成本激光雷达的依赖),缓解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约束,推动高阶辅助驾驶率先迎来商业化拐点。

主机厂多措并举构建AI大模型能力,主要以自研、合作两种方式探索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1)自研派代表如理想汽车,从底层出发搭建起了MindGPT的整个架构,开始整个大语言模型的训练。2)多数车企采取合作模式,基于合作深度又可分为平台级和应用层合作,前者指在主流大模型基础层上搭建应用层,后者指直接接入某个大模型,例如包括红旗、长城、东风日产等宣布接入百度的“文心一言”,将定制化 的AI 体验直接集成至主机厂原生的应用程序当中。

2024年汽车出口有望在震荡中冲击450万辆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汽车出口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东盟、中东、澳大利亚等国家将是重点拓展领域,对欧洲出口将放缓。一方面,泰国、印尼、沙特等新兴市场国家正积极推动汽车行业向电气化转型。这些市场消费容量大,消费者年轻化,容易接受新兴事物,而且当地政府正努力打造电动车友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在汲取先头部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后续出海的中国车企加速优化市场进入模式、海外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经营。

此外,近期宣布的中外合作项目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新的范式,例如中国车企可通过贴牌销售或借助跨国伙伴的产能和销售网络打入海外,帮助其一定程度规避政治阻力和贸易风险。

物流

跨境电商物流成为新的增长点

进入2024年,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向高质量进一步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格局演变进入关键期,国内物流市场继续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国际市场上,由于全球货运市场疲软,加之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强,中国对外物流仍面临挑战。但乐观的是,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将带动快递物流企业在专线和国际快递网络实现布局和扩张,中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现代物流业作为制造业、电商、外贸等重要行业的基石,其市场发展速度一直与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正相关(参见图表1)。2023年来,中国经济逐季修复的趋势逐渐明确,物流市场也随之也实现了稳步增长。据此推测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将达到364万亿元左右,全年同比增长5%左右。而2024年这一数值预计将达到378.9万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在4%左右(参见图表2)。展望2024年,中国物流行业在市场、技术、社会责任/绿色、资本运营方面呈现如下四个趋势。

趋势一
市场拓展:跨境电商物流持续发展,海外仓建设成为重点任务

目前中国电商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企业不断运用大数据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柔性供应链,以解决传统渠道出口批量生产与跨境电商渠道出口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从B2B(传统贸易)到B2C(电商贸易)的转换给中国物流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海外仓建设将成为跨境物流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海外仓的本质是实现跨境贸易本地化,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提高跨境卖家在出口目的地市场的本地竞争力。东南亚有望成为新兴市场海外仓首选之地,近三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增速在全球排名第一,为了提高配送时效和用户体验,其海外仓储的需求也迅速攀升。从单点的物流中转站延伸到能够提供更多生态链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将是未来海外仓的发展方向, 也是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

趋势二
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打造数智化供应链

当前快递物流、仓储园区等领域企业积极运用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综合服务供应链,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他们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不断扩大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的三位一体的供应链技术优势,包括自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递车,以及自主研发的仓储、运输及订单管理系统等众多核心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涵盖了包括园区、仓储、分拣、运输和配送等供应链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环节。目前中国物流业仍处于潜力巨大的发展期,提供专业化的智能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将会是物流企业今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趋势三
社会责任:协同打造高效、共享物流生态圈,实现绿色物流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正在全球展开。物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供应链、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相继出台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引导下,2024年,中国物流企业将继续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各方共同践行绿色低碳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协同打造高效、共享、绿色物流生态圈,如逐步加大清洁能源利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车辆;搭建数字化仓库和运力平台,提升运营效率;开展技术改造,提升装备能效水平,建设绿色仓库;实施管理提升,构建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等。

趋势四
资本运营:行业整合趋势下,投融资和上市需求依然存在

2023年1-10月,物流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和并购交易事件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行业整合的大趋势下,投融资、并购和上市需求依然较高。投融资需求主要集中新型智能装备市场,并购则集中在国际市场的海外拓展方面,特别是东南亚的跨境供应链基础设施备受关注。

IPO市场中,2023年1-10月共有6家物流企业完成上市,另外顺丰控股和菜鸟物流2家企业已提交上市申请书,其中2023年10月极兔速递成功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5.28亿港元,现市值约1057亿港元。极兔募集资金的60%分别用于拓宽物流网络、升级基础设施和强化分拣及仓储能力,以及用于研发及技术创新。因此,它的上市预示了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号,一是借助资本迈向全球物流,继续拓宽更多国际新市场;二是升级快递配送速度和服务能力。未来两年,除综合物流企业有上市需求之外,物流科技类企业和供应链服务类企业也可能启动上市计划。

生命科学

纠偏和升级后的新出发

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和变化,未来发展有了新明确方向,同时优胜劣汰的情况进一步加深,行业整体持续进行的改革初显成效,“行为纠偏”和“创新升级”成为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两大关键词。进入2024年,生命科学与医疗企业的创新能力将更加关键,不论是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都将更青睐“源头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加强。

医疗企业行为纠偏及合规升级,“以民为本”理念持续深化。2023年,国家医疗反腐的力度进一步加强。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了《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开启医疗健康行业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的纠偏行动。5至6月为自查自纠阶段,7月起开始连续10个月的集中整治;预计2024年中进行总结整改,或出台系列新规章和制度法规,从顶层进一步规范行业合法合规管制,并要求提高公益性。因此,对企业来说,对自身合规业务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成为当务之急,须加大对合规事务的投入并强化对监管制度的解读,及早为即将到来的新监管格局做准备。

“临床价值导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今年4月,药监局发布新规,进一步优化了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的流程,高临床价值创新产品上市流程加速;而同质化和跟随式创新产品的上市门槛相应提高。11月,国家医保局提出了“新批准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提出要在创新产品上市早期给予合理的价格回报,助力药械企业尽早实现商业化放量和研发成本回收。随着集采常态化,成熟产品市场持续萎缩,低经济效益的药械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未来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疗企业需要更重视高质量创新产品的研发,“源头创新”产品加速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则将被市场淘汰。

中国本土的创新崛起逐步受到国际认可,从输入中国向中国输出转型初显成效。近几年,中国核心临床试验数量显著提升,从2017年的177项试验提升到2022年的322项,位列全球第二。此外,本土产品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也在2023年实现近五年新高,其中不少还是FIC和BIC产品。同时,本土自主建立的创新技术平台也获得海外认可。随着自上而下的创新升级持续推动和国内市场的整顿与改革,预期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创新药械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不论是通过自建团队或是透过并购交易或对外授权交易等战略合作模式,中国的创新实力的国际地位预期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成长。

资本市场方面,医疗健康板块估值回调,投资者对企业的创新和盈利能力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贯穿全年的医疗反腐行动使投资者对于未来生命科学企业的投资变得更加审慎。1)2023年下半年股价下跌,但预期在2024年年中的新法规制度出台后,行业合规性提升带动企业良性竞争,有望恢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2)证监会在2023年中宣布IPO阶段性收紧,投资机构基于经济考量和风险管控变得更偏好早期轮次投资和更看重企业的硬实力;3)投资机构也在探索新退出渠道,如股权收购和并购交易等。虽然2023年整体并购交易较2022年下降,但IPO阶段收紧或将刺激2024年的并购交易增长。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创新支持系列政策也使符合资质要求的创新型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多关注。在2024年,更合规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更受投资者青睐,并且未来投资会更加倾向投早投硬,以及探索更多元的退出机制。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加速,创新门槛提高且高质量属性变得更加重要,《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的发布为未来一年的创新发展指引了新方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同时,全产业链严监管将成为常态,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模式的调整也需加速以在行业新格局中生存。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咨询公司专栏

...
ChatGPT+咨询数据库

每年2999元!
拥有ChatGPT+数万报告的咨询数据库

马上体验

预约咨询 | 免费咨询

联系我们

电话

181-2111-8831

邮件

tzl@chnmc.com

其它

随访:电话预约

关注我们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hnmc-com,微信扫码关注
管理咨询APP

点击安装管理咨询APP,可以了解最新管理咨询 >微信长按图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下载安装!

相关服务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