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生成式AI技术崛起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领域。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迭代也推动着药械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刻的变革。2025年,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开源算法体系,DeepSeek凭借开源普惠的核心特点以及多模态生成能力等众多显著创新,革新了人机协同的价值创造范式,也推动了中国药械企业从AI-enabled(AI-赋能)到AI-native(AI-原生)的战略转型。
自2024年生成式AI技术崛起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领域。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迭代也推动着药械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刻的变革。2025年,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开源算法体系,DeepSeek凭借开源普惠的核心特点以及多模态生成能力等众多显著创新,革新了人机协同的价值创造范式,也推动了中国药械企业从AI-enabled(AI-赋能)到AI-native(AI-原生)的战略转型。
随着中国在全球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内的制药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医药行业变革的大浪潮下,国外制药企业的转型经验与探索方向对中国制药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近期,德勤发布的报告《全链条支持创新:中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政及其影响》全面梳理并深入剖析了中国政府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新近推出的“全链条支持创新”政策,同时总结了对行业内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创新的驱动性影响,并结合业务和税务视角度提出观察与建议,以供业内财税管理人员参考。
应同写意邀请,药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靖博士在同写意20周年大会上做了题为《激荡二十年——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崛起与未来》的报告,回看建国以来中国医药的发展与崛起,展望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之路。本文系根据报告内容整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医保、医药和医疗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下统称为“新医改”),与医药企业息息相关的核心改革内容涉及“带量采购”、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两票制”和“上市许可人制度”等领域。
2015年之后年度交易总额维持在200亿美元以上,年度交易数量400起以上。2019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的并购金额为250亿美元,数量为588起,占全球并购总额的6%(2018年占10%)
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 德勤对 100 名来自国内领先内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层展开了一项行业调查(调查结果于2月25日发布)。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疫情,但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的蔓延也暴露了中国医疗体系中亟待改进
麦肯锡1日发布报告表示,在宏观环境的推动下,中国医药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抓住宝贵的机遇窗口,中国医药企业全球竞争力和创新也将得到有力提升。
中国医药产业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产业增速在从过去20%以上降到2015年的个位数。市场减速的同时行业的利润增速也在变缓(见图一)。降价压力大、新药上市难等成为摆在中外制药企业面前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诸多企业开始做出相应调整并重新确定了战略方向。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两大误区:一大误区是“摊大饼”式的多元化扩张,另一大误区是“一刀切”式的裁员和削减成本。避免这两大误区需要整体考量:梳理公司的核心能力并持续投资,同时剥离或者削减非核心业务。
现在,很多医药商业企业都在转型做CSO,或者以自身的医药商业企业做CSO,或者注册一个公司做CSO,但这样的所谓CSO公司有三大弊端:
药企因为只会卖产品,就显得距离患者非常远,未来如果想长久持续地形成品牌销售惯性,就必须贴近消费者。尤其是OTC产品,如果还是仅仅局限于在药店或诊所对店员和医生进行教育,销量很难有较大的增量。
数字革命的风潮席卷了现有的制药公司。我们与20家相关企业高管进行了对话,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应对这场革命并保持领先地位的。
中国医改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医疗保健体系在质量与覆盖方面仍存在不足。与此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老龄化,以及医保系统运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现有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提高质量的角度看,政府的一个应对战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