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零碳园区:帮助企业解决低碳共性需求的统一绿色载体| 观点与方案

佚名 来自: 罗兰贝格 2023-11-17

罗兰贝格-零碳园区:帮助企业解决低碳共性需求的统一绿色载体

产业园区是中国减碳的重要战场,但缺乏迈向零碳的共识性标准,难以形成合力

全球变暖格局下,中国双碳目标更加明确

2023年全球高温频创记录,干旱及洪涝等异常气候现象日益增多,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出预警,预计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温升可能进一步提高。根据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地球系统科学家的预估,如果这种极端气候持续发生,到2029年全球经济可能会遭受高达3万亿美元的损失。

综观全球脱碳进程,尽管主要经济体已经承诺实现净零排放,但从政策层面来看,降碳措施仍然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微观视角,根据MSCI的统计数据,全球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经设定了脱碳目标,但只有17%的企业的气候目标与巴黎协定中的1.5℃温控目标一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全球脱碳进程亟需加速推进。

聚焦国内,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分阶段的量化目标和短中期的量化目标已经确立。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人均CO2排放量对比2005年降低65%、非化石能源占比一次能源消费超25%、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达190亿立方米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等。为了稳步实现上述目标,“1+N”系列文件有序出台,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形成各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转型动力。

 产业园区是中国减碳的重要战场,但缺乏迈向零碳的共识性标准,难以形成合力

与西方经济体系相比,中国以产业园区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十分鲜明。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15,000个不同类型的园区,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园区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发改委的统计数据,工业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到了全国总量的31%。

在区域与地方的碳减排实践中,园区已被广泛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和实践载体。地方政府纷纷将园区纳入低碳发展的重点建设范畴,这一趋势持续引发投资热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选取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作为碳达峰试点建设的重要任务。截至2023年6月,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并将建设零碳园区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相应引发的投资热潮预计可带动约30万亿元的投资体量。

产业园区诞生的原因,即在于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可以说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管理水平,决定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上限。落实到双碳发展方面,也显然是要更进一步体现出共享化、集约化的优势。不仅如此,产城融合更是园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将产业低碳与城市低碳统筹发展,更大程度发挥集约效应和互补效应,无疑是中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中国园区的脱碳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首先,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行业结构差异,国内的工业园区还拥有大量重、化工业等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二是能源是碳排放的大头,而园区供能主要依赖于煤炭等化石能源,以上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工业园区减碳面临巨大挑战。

640.png

其次,“何为零碳?怎么建设?”仍然是一个空白。从园区转型低碳或零碳的实践经验来看,碳足迹核算标准与规则依然缺失,权威认证体系基本缺位,是不是零碳、怎么建设零碳,业内并没有相对共识的答案。因此各类园区的零碳功能建设往往依靠在各自擅长领域的实践探索实践,总体呈现出多样性,缺乏系统性、标杆性,显然也就缺乏权威引导能力和可复制性。

 当前全球产业园区的零碳发展实践体现出7个特点

尽管实现真正的零碳园区存在挑战,但许多园区仍在积极探索和推动低碳转型。国内外领先园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入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技术、创建可持续交通系统和管理创新等,以减少碳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经验为其他园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同时也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体系提供了经验基础。

在先期研究中,罗兰贝格从绿色低碳实践的领先性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创造力两个维度出发,对全球范围内的代表性园区进行评估和深度研究。评估研究包括两类维度,一类是绿色低碳细分维度,主要包括碳中和目标设定、国际认证情况、降碳覆盖范围、降碳技术能力等;一类是可持续经济价值细分维度,主要包括产值贡献能力、岗位创造能力、可持续产业生态构建能力、区域发展赋能能力等。研究团队甄选了全球逾20个传统园区与新建园区,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640.png

总体而言,零碳园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 已形成绿色低碳为核心的长期目标与举措

零碳园区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特别关注碳排放的控制和环境保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园区要求企业和园区自身运营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生产技术,高效利用能源,以减少对大气、土壤、水资源及周边社区和城市的污染。为确保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在规划和管理中考虑长远影响,制定具体的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此外,零碳园区还建立相对独立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实施路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例如政府换届等。

-- 倡导全域无废与资源循环

零碳园区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园区整体规划、统筹和集中建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装置、能源回收设施等,方便园区内的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开展无废化的处理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并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

-- 集成绿色基础设施供给

零碳园区注重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高效节能的建筑和交通系统,以及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这些基础设施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园区的统一建设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间接的资金支持,降低其初始投资成本。

-- 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零碳园区建立有效的碳排放监管机制和环境监测评估机制,以确保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表现符合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在新建的零碳园区中,各项监测指标往往在规划初期就纳入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楼宇及其他载体的设计中,通过植入传感器、摄像头等智能监测装置,实现对碳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对企业碳管控和环境绩效开展定期评估。

-- 智能科技的全面赋能

零碳园区倡导智能科技的应用,综合运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智能监控、优化和管理。

-- 可持续的交通和物流

零碳园区注重优化交通和物流系统,核心举措包括推广电动车辆、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物流路线和配送方式、应用无人交通设备与装置、鼓励个人采用可持续出行方式等,以降低园区内的交通能耗和碳排放。

-- 绿色技术创新生态

零碳园区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园区内的企业可以进行研发合作,共享研究设施和资源,以促进新技术的涌现和商业化应用。

 零碳园区建设重在向企业提供具备全球共识的碳足迹认证支持

在零碳园区中,特别关注碳排放的控制和减少,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应用,以实现碳排放的显著降低和环境质量的提升。这种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园区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还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目前,在碳排放领域,已建立全球通用的碳核查标准体系,涵盖了产品、企业、组织等多个维度。自1998年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倡议发起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碳核查标准体系,其中包括ISO、PAS和GHG Protocol等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基于相同的评估和计算逻辑,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换算和对比,但由于碳排放数据的积累相对较短,这些计算标准和细则仍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

然而,就园区整体的碳足迹核算而言,全球尚未形成通用且权威的核算规则与认证体系,仅在部分场景下形成了成熟且国际通用的认证体系。这些认证体系由第三方机构基于ISO等核算规则进行计算和确认,能够实现单个场景零碳排放的认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公信力。例如,在建筑领域,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的LEED评价体系被广泛认可,并由其进行评估。在能源领域,欧盟等官方机构推行了一系列绿色电力证书,如GO、REC、I-REC、APX TIGR等,这些证书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即使某个园区获得了国内机构出具的低碳或零碳认证,如果无法获得国际认可,对园区内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助力仍然有限。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仍将受到全球各国和地区碳税机制的限制,包括在流程、审查等方面。因此,国际认可的碳足迹认证对于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的便利仍然至关重要。

640.png

2023年10月1日起,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启动,过渡阶段征收范围涵盖了钢铁、铝业、电力、水泥、化肥和氢等六个重要行业,几乎覆盖了目前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碳排放核算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在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并且在实际的碳关税费用核算中还会考虑碳排放形式的不同。因此,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不仅需要采取全面的降碳措施来降低产品的碳足迹,还需要找到受欧盟认可且具备全球公信力的机构,进行产品的碳足迹认证工作,以满足欧盟监管机构对产品碳足迹的相关核查要求,减少由于流程反复、多次核查导致的贸易损失。

事实上,自习总书记宣布“双碳目标”以后,国内的碳足迹认证需求就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以国际认证机构 SGS为例,其在国内的碳足迹认证项目数量从2020年前的几十个,快速增长到目前上千个的规模。然而,国内尚未建立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核算标准与认证体系,同时,认证服务机构的质量良莠不齐,导致认证的效力较弱,难以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总体而言,国内的认证供给能力尚不足以满足高速增长的认证需求。

在此背景下,领先的零碳园区探索跨区域的碳标准互通互认工作,对本地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这些创新实践试图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共享数据和经验,为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创造更好的条件。首先,企业能够形成更精确、可比较且受国际认可的产品碳足迹,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次,企业能够借助相关的基建与平台,更加高效地管理自身的碳资产,有效降低碳排放并实现碳减排目标。此外,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碳市场的变革和国际贸易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具体包括:

-- 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

在零碳园区内,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首先,园区吸引和集聚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企业,这些企业在降碳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领先的经验、技术与意识,能够发挥行业头部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加速供应链的全面降碳。其次,园区制定统一的碳标准,指引企业在供应链中采用受公认的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产生无效投资的风险。此外,园区倡导产业共生,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循环经济合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回收利用,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竞争优势。

-- 政策高地普惠绿色发展

零碳园区通常享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政府会提供税收减免、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以吸引和支持在园区内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企业。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方面,零碳园区能够代表园内企业参与投融资活动,以获得绿色金融支持,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此外,园区还承担着推广绿色政策和技术的角色,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相关政策解读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用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措施。

-- 活跃的绿色创新合作生态

零碳园区积极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共同研发和推广零碳技术,分享最佳实践,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园区还将提供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持,促使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更高水平的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共生体系等方式培育新的绿色业务,将绿色创新从成本中心逐步转化为一种可输出的外部能力,兑现经济价值。

-- 绿色人才的引育与输送

零碳园区通过广泛、长期、系列性的降碳举措,形成浓厚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氛围。同时,园区也将成为绿色教育与培训的核心平台,提供环境教育项目、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分享,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实践。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绿色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还为企业提供了绿色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输送渠道。

640.png

罗兰贝格项目经理程乐欢对本文亦有贡献。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咨询公司专栏

...
ChatGPT+咨询数据库

每月299,每年2999!
公司立即拥有ChatGPT+数万报告的咨询数据库

马上体验

预约咨询 | 免费咨询

联系我们

电话

181-2111-8831

邮件

tzl@chnmc.com

其它

随访:电话预约

关注我们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hnmc-com,微信扫码关注
管理咨询APP

点击安装管理咨询APP,可以了解最新管理咨询 >微信长按图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下载安装!

相关服务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