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贸易和经济不确定和波动性变大,中国消费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基于中国消费市场的超级体量,线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2年居全球首位,2024年实现超7%同比增长
尽管全球贸易和经济不确定和波动性变大,中国消费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基于中国消费市场的超级体量,线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2年居全球首位,2024年实现超7%同比增长1。在今年618大促第一周期,数据显示,平台用户活跃度与快递业务量的增长波峰紧随大促节奏,主要电商平台成交额同比上涨10.9%2,展现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
更关键的是,文化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正在影响消费者偏好。从《哪吒2》的东方美学到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文化认同感和技术自信更催生出新的消费范式——情感共鸣与技术安全感正成为关键决策点。
中国消费市场经历结构性变化
如果说过去的增长靠的是“人口红利”,如今品牌竞争已进入“洞察市场的深水区”。Z世代与银发人群作为两大新主力,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都在以各自方式重塑市场。年轻人注重兴趣与文化认同,年长者关注健康与生活尊严。与此同时,下沉市场展现出惊人的消费活力。人们不再“向一线看齐”,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中追求品质与性价比。
消费行为分化也在加速,“生活匹配”、“情绪共鸣”等非价格因素正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考量。有人为一款面包排队,有人反复比较护肤品测评。不论是主打中式美学的老铺黄金、聚焦通勤场景的山下有松,还是以品质和效率著称的山姆、开市客,背后反映的都是同一个趋势:细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正处处涌现。
在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之中,品牌和平台都在迈向质效共生的跃迁,相对于单纯的销售规模增长,增长质量正变得更加关键。更多头部和新兴品牌产品创新、用户体验、技术、模式差异化打造效率、韧性与长期价值的统一。今年618大促头部电商也在优化平台规则,首次取消凑单满减、改为直降,旨在提升消费者体验、降低因凑单导致的退货率,提升增长质量,数据显示在简化玩法后成交额仍取得了有力增长,有效达成消费者体验优化与商家经营提效的协同增效,最终实现双赢局面。3
品牌忠诚与尝新需求并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升至63.38,两年间增加近4个点4,且各个品类的线上消费品牌指数都呈现显著提升,这表明中国消费对于品牌商品的购买偏好依旧在上升,好品牌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埃森哲2025年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47%中国消费者表示会固定选择熟悉品牌,该比例较2024年提升14个百分点。调研同时发现,消费者倾向选择熟悉品牌和平台的主要动因包括:产品质量、服务一致性和使用习惯养成。
此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价值感”、“确定性”与“被理解”的需求正取代单纯的低价导向。品牌要赢得青睐,需在稳定中体现价值,在创新中展现专业。
同时,4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放弃原偏好品牌,转向能带来与众不同体验的品牌,高出全球水平7个百分点。这揭示出中国消费者在理性之外,也渴望表达个性、尝试新生活方式。
因此,中国市场呈现独特“双轨”特征:一边依恋熟悉品牌,一边追求新鲜体验。这既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品牌需与消费者共成长,构建长期关系:守住基本盘,同时不断创造惊喜,拓展增量空间。
从声量到粘性 品牌长效建设的四个关键动作
情绪不是噱头,而是连接的起点
品牌要触动人心,不能只靠功能优化,更需洞察情绪张力与生活趋势。埃森哲调研显示,41%的中国消费者将“体验与情绪价值”视作品牌选择关键,比例高于全球水平(25%),也高于关注价格的消费者比例(37%)。5
泡泡玛特以盲盒为情绪杠杆,将潮玩买卖变成了“卖开心”,人们买的不只是“塑料小人”,更是拆盒时的惊喜感和收藏的满足感。2024年其营收突破130.4亿元6,历史首次突破百亿。印证“情感解决方案”策略的本质是以产品为介质,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人们不再只为商品本身买单,更是在为快乐和期待付费。
深化会员关系,不只是发优惠券那么简单
获客成本攀升,品牌亟需通过长期会员运营实现可持续增长。淘宝天猫数据显示,平台商家会员用户客单价是普通用户的1.5倍,复购率高出2.3倍。7
品牌可通过多元会员体系提供专属权益如限定商品、优先购,鼓励用户参与共创等来深化会员关系。
乐高Ideas平台采用“提交原创设计→获万票支持后量产→标注创作者并给予1%分成”模式,既降低研发成本又强化忠诚度。用户通过“投票-参与-购买”路径形成深度归属感,自然提升品牌粘性。
全域融合,以长期精细化运营驱动增长
在消费者决策路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品牌必须将分散的接触点整合为一体化运营体系,确保各渠道之间形成有效联动。
一方面,品牌需优化“曝光—种草—转化”的链路协同。在站外,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平台等拓展品牌认知;在站内,通过直播、搜索推荐等方式精准承接流量,实现高效转化。
另一方面,应以电商销售主阵地为核心,串联各平台,沉淀用户资产,提升运营效率,推动运营方式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品牌在选择电商销售主阵地时,需考虑品牌所在阶段、用户匹配度、平台流量分发逻辑、平台运营策略、数据与工具等生态赋能、运营成本及效率等因素,助力品牌长期经营。2024年头部综合电商留存率高达8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平台。8
埃森哲2024年中国CMO调研显示,企业对平台角色认知更加清晰: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是收入与利润的主要阵地;小红书、B站在品牌建设和人群沟通中作用突出;抖音在扩大品牌可见度和泛人群覆盖方面成效显著。基于上述发现,埃森哲建议基于清晰定位和跨平台协同,品牌可构建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增长体系。
技术的价值在于优化体验,而不是取代情感
AI正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42%中国消费者已用生成式AI辅助购物,远高于全球平均(27%);46%表示若有品牌能实时推荐更优体验,将愿意放弃原品牌,高于全球平均8个百分点。9技术偏好成为中国消费者显著标签。
这种高接受度的背后,是消费者对“被理解”的期待。AI不应仅追求效率,更应优化体验、建立情感连接。品牌可借助AI构建“理解—匹配—关系”循环,从泛化推荐转向语境共鸣,使每次触达都成为品牌资产投资。
在交互层面,AI客服、虚拟试妆、智能导购等也大幅优化“最后一公里”体验。当这些服务足够自然、人性,消费者会更愿意信任智能体系。
真正赢得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往往不是那些最喧哗的,而是那些始终如一地“被记住”、及时回应变化、持续传递价值感的品牌。他们不仅能在促销节点中稳定营收,更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持续积累信任,打磨体验,推动转化。
1 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促消费,电商展现更大作为(中国政府网)
2 易观数字商业
3 易观数字商业
4 北大国发院
5 埃森哲2025年消费者脉动调研,全球样本量18214,中国样本量2000
6 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
7 淘宝天猫数据
8 久谦数据,以2024年6月为基准测算的店铺留存率
9 埃森哲2025年消费者脉动调研,全球样本量18214,中国样本量2000
中国奢侈品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转型。一方面,消费外溢与本土消费者价值观的重构,正深刻改变奢侈品企业的传统运营逻辑与品牌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推高运营成本并增加了潜在风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奢侈品品牌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破局之道。...
要想在动荡周期中实现穿越式增长,企业必须回归增长的本质命题:生产力。这不仅意味着提高效率,更关乎如何通过技术与知识创造更高质量的产出、推动营收的持续增长,并构建足够韧性的组织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伴随地缘格局和产业政策调整,企业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出口监管变化、供应链重构和技术合作等课题。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成本结构变化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增长方式,加速向创新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