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地缘格局和产业政策调整,企业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出口监管变化、供应链重构和技术合作等课题。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成本结构变化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增长方式,加速向创新驱
伴随地缘格局和产业政策调整,企业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出口监管变化、供应链重构和技术合作等课题。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成本结构变化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增长方式,加速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增长转型升级。
要想在动荡周期中实现穿越式增长,企业必须回归增长的本质命题:生产力。这不仅意味着提高效率,更关乎如何通过技术与知识创造更高质量的产出、推动营收的持续增长,并构建足够韧性的组织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埃森哲提出新的生产力增长公式,在成本转型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工作方式和采用生成式AI倍增效果,引领结构性变革,实现绩效新突破。研究显示,中等增长企业若能激发这些“倍增要素”,其生产力年增长率有望从1.9%跃升至15.9%。
资料来源: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基于全球1445家样本企业进行的分析,生产力增速基线根据2015至2023年的收入、成本和员工规模的历史年复合增长率估算得出。
埃森哲研究显示,2015至2023年,基于《福布斯》G2000榜单的中国大型企业的人均生产力(每位员工创造的息税前利润)年均增长达6.5%,远高于全球平均2.7%。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在组织效率与人均产出方面的提升,也得益于中国经济在产业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推动下的整体进步。
然而,深入观察中国企业生产力逐年增长的趋势,会发现增长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为最高点,之后经历波动,2022年与202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冲击,也揭示了其内部在效率瓶颈、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深层挑战。
资料来源: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基于中国135家样本企业进行的分析。
从财务数据看,2015至2023年,中国G2000企业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为5.9%,而人均生产成本增速为6.7%,人均运营成本增速为3.2%,均高于全球水平(分别为2%、2.5%、1.2%)。这说明中国企业在积极扩张、快速响应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上升速度快于收入增长的现实压力,尤其在原材料、制造和供应链等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资料来源: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基于全球1445家样本企业(含135家中国企业)进行的分析。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收入与成本的业绩弹性(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成本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0.96,低于全球均值1.07,这说明中国企业将投入转化为实际利润的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将成本拆解为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之后,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运营成本转化方面成绩显著,业绩弹性为1.5,高于全球企业的平均水平,但营收增速与生产成本增速的比率仅有0.92,拉低了整体的业绩弹性。这说明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无法有效转化为营收的同步上升,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品牌溢价能力不足、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以及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利润压缩。
资料来源: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基于全球1445家样本企业(含135家中国企业)进行的分析。
主动求变,积聚转型动能
近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步走出对规模增长的路径依赖,开始在“提质增效”上主动求变,三股关键动能正在同步积聚:
01创新研发不断加码
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达到3.6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2.68%,基础研究支出同比增长10.5%1,为长期竞争力提供了核心技术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涌现突破,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02全球化探索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通过“出海”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动能。无论是市场拓展、供应链建设,还是本地化运营,这些实践都显示出中国企业在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下主动求变的意愿和迎接挑战的决心。
03数字化投入持续增强
2021至2023年间,中国大型企业的人均IT支出为6700美元,仍然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236美元)。但是,中国企业在IT支出上的年均增长率比全球企业高出6个百分点,尤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增长均超过40%,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趋势表明,即便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企业仍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把技术能力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柱。
资料来源: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基于全球1427家样本企业(含133家中国企业)进行的分析。
三策并举,收获生产力新红利
中国企业高管应当转变思想和行动,通过提升生产力收获新的增长红利,并缩小与生产力领先企业的差距。埃森哲融合全球智慧与中国实践,为中国企业提出三点建议。
01 何为生产力:从关注成本到关注价值
由于更早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许多跨国企业在成本精细化管理方面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但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这仍是亟需补课的领域。如今在增速换挡、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更要注重成本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通过流程数字化、端到端可视化和精细预算管理,真正从粗放式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需要摆脱“价格换市场”的路径依赖,跳出以低价为竞争核心的增长逻辑,转向“价值创造”导向,重塑衡量体系,将客户体验、品牌资产、产品创新力等纳入绩效体系,衡量企业真实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02 加速创新,打造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持续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的根本在于产品力,而产品力背后依赖的是技术创新与差异化能力的构建。中国企业需要系统性加强基础研究和长期研发投入,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突破,将技术嵌入业务场景,推动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落地,通过组织协同与流程集成,推动产品与服务的持续进化。
与此同时,企业需要系统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复合型人才体系,在文化与制度上激发人才主动性,系统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推动技能再培训和内部转岗机制,让“人+技术”成为下一轮增长的双引擎。同时营造鼓励共创、包容失败、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并利用生成式AI等技术释放知识密集型岗位的效率与创造力。
2025年3月,安踏集团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安踏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3.6%至708.26亿元,连续三年居中国市场全行业首位。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安踏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和不懈追求。
2024年,安踏集团投入研发20亿元,研发支出增长20%,并牵头成立了体育用品产业联合创新体,搭建了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包含6大设计中心、70所高校、250个专家及几百个供应商。这种投入正在直接转化为安踏产品端的爆发:PG7跑鞋实现了百万销量,风暴甲成为单品爆款。
这些产品的成功,本质上是对安踏“技术普惠”战略的验证——将国际品牌千元级产品的功能性(如防风防水、轻量化中底),通过自研技术压缩至百元价格带。AI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得设计师能够迅速形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方案,并通过DTC模式直接配货到各个店铺,形成了从需求拆解、产品形成到购买交易的完整闭环,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03 全球化布局,构建多元增长引擎
进入全球市场意味着失去本土的主场优势,面对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环境与消费者习惯,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本地化运营能力与品牌塑造能力。中国企业必须将“知识生产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不仅提升组织内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还需建立以用户为中心、跨文化适配的产品和服务设计体系。
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优化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响应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客户洞察、运营效率与品牌体验。中国企业要通过技术驱动的持续创新和人才组织能力的同步建设,提升“出海”的质量与深度,从而在全球舞台上赢得真正的价值竞争力。
中国企业正处于从“红利驱动”走向“能力驱动”的历史关口。在变量增多、确定性减少的商业环境中,真正的突围者往往具备长期主义视角——在混沌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周期低谷投资技术、人才与品牌,这是未来增长的底层逻辑。
联系人
楼姝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事业部董事总经理
曾瑾 埃森哲大中华区智能运营事业部资深总监
邓玲 埃森哲大中华区商业研究院总监
1.https://www.gov.cn/yaowen/shipin/202503/content_7010097.htm
伴随着全球“双碳”进程的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持续部署绿色能源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日前,埃森哲和世界经济论坛相关专家就在“世界经济论坛”官方微信号发表署名文章,从政策稳定、社区参与、全球协作三个维度,总结了中国实践的丰富启示。...
马斯克的省钱大刀挥向咨询行业, Accenture 也扛不住了,营收下滑股价暴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快来看看这场“省钱风暴”如何搅动商业江湖...
企业和品牌都想和客户进行友好互动、成为挚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有意义的角色。如今,数字内容的创建轻而易举,海量的垃圾信息也随之而来,充斥在我们周围,模糊了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并不断冲刷和稀释着品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即使在以往值得信赖的平台上,人们也越来越难辨真伪,导致他们在数字互动中变得犹疑不决——曾经一再要求用户验证身份的企业,现在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