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机盎然的银发社会》系列第一篇中,我们围绕老龄化治理做了初步探讨,展示了老龄化与四条曲线(健康、事业、财富、消费)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展开分析健康线,聚焦“抗衰老”这个延续千年的热门话题,回顾人类已经取得的成
在《生机盎然的银发社会》系列第一篇中,我们围绕老龄化治理做了初步探讨,展示了老龄化与四条曲线(健康、事业、财富、消费)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展开分析健康线,聚焦“抗衰老”这个延续千年的热门话题,回顾人类已经取得的成绩,并探讨科技在未来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期待。
1引言
自人类文明肇始,以现代医学出现为分水岭,寿命发展历经两个阶段。前现代时期,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人类平均寿命随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仅缓慢增长至35岁左右。进入现代时期,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现代医学出现,人类平均寿命快速提升,平均每年增加3个月。2024年,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比2023年提高0.4岁。展望未来,人类整体健康寿命有望进一步延长,但极限在哪里、何时达到、如何实现,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答案(参阅图1)。
2社会整体寿命延长“四步曲”
对社会整体而言,延长平均健康寿命或最大寿命存在四个必经步骤(参阅图2):
降低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在欠发达地区,解决此类问题可大幅提高社会平均寿命。
重大疾病慢病化:在相对发达区域,控制重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进展,使其保持在几乎不影响寿命甚至不影响生活状态的慢病状态。以肿瘤为例,美国在过去50年,中国在过去20年,在早筛、早诊、早治、新药的综合影响下,多数癌种的五年生存率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参阅图3)。
保持年轻态,推迟衰老:包括推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和衰老状态的出现。目前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性药物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如阿兹海默),但预防性干预研究几未起步。
逆转衰老,重回年轻态:将已老化的身体机能恢复至年轻状态,当前已出现积极信号,如通过基因编辑恢复视力、干细胞恢复卵巢功能等,未来前景可期。
步骤三和四的实现,需依托新型抗衰干预手段的开发和综合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生活方式改变。除了基本的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限制烟酒和适量运动外,目前开始评估不同类型的饮食方案、不同运动项目等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将更加明确。
营养补剂开发。营养补剂在抗衰领域应用广泛。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基础营养补剂可弥补日常饮食摄入不足;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被认为有助于维持皮肤弹性、关节健康;辅酶Q10在维持心脏健康、卵巢活力和运动耐力等方面的作用具备一定证据支持。2023年顶尖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牛磺酸可以延缓蠕虫、小鼠和猴子衰老,改善多种健康指标,并将小鼠平均寿命提高10%—12%。
药物开发。抗衰药物研发不断推进。经典抗衰药物如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通路、达沙替尼和槲皮素联用通过清除衰老细胞,延长小鼠寿命;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卡格列净等在降糖的同时,显示出抗衰潜力。新型药物研发聚焦于衰老相关靶点,如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炎症、衰老细胞清除等的药物。
再生医学手段。再生医学为抗衰带来新希望。干细胞疗法可通过补充受损或老化的细胞,修复组织器官功能,如治疗糖尿病、卵巢早衰等;基因疗法可通过修复或调控衰老相关基因,延缓衰老进程;人造器官有望彻底解决器官衰老和衰竭问题。
3抗衰产业走上“快车道”四大关键驱动力,推动抗衰产业发展
顶层推动、资金加码
首先体现在自上而下共同推动科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抗衰领域投入较早,其中,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早在2002年便启动了国家级科研项目ITP计划,旨在寻找具备延长寿命潜力的物质,目前成为行业评估抗衰干预疗法效果的金标准。中国在2024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抗衰老产业。在资金方面,近年来,富豪基金和风投基金的进入为抗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参阅图4)。
科研热点、成果涌现
科研突破是产业崛起的必要条件。抗衰研究的学科地位快速提高,领域正从“边缘化”到“严肃化”。过去10余年至今,与抗衰、长寿相关的论文数量激增,分子和细胞水平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衰老标识理论体系提出和不断升级,衰老时钟(生理年龄)、衰老速度等评估手段日益丰富,基础模式动物抗衰干预研究成果频繁涌现,器官抗衰研究开始体系化,人体功效验证也启动实践(参阅图5)。
衰老干预的科研已经历过一轮起伏。2000—2010年左右是第一轮衰老干预研究的兴起,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热点话题包括热量限制、雷帕霉素和mTOR通路、胰岛素代谢和IGF-1通路、白藜芦醇等。此阶段的研究方式和干预手段相对传统,以生活方式、营养补剂或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和激素疗法为主,也主要在简单模式动物(如斑马鱼、果蝇、线虫)上研究。然而,在2004—2010年期间,美国启动ITP计划后,七年仅五个成分通过了检测,可实现小鼠的不同程度延寿。
之后的数年,抗衰研究相对冷却,论文数量增长放缓。在这个阶段,抗衰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理论研究模型框架开始出现,以经典的衰老标识模型为代表。令人欣喜的是,过去五年,大量不同类型的干预手段在老鼠模型上取得了延寿或抗衰效果,非人灵长类和人类临床研究证据也开始积累。部分代表性成果包括:
2024年4月,中国首个三甲医院进行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期研究结果公布,40名健康受试者服用NMN60天,以NAD-RNA作为生理年龄标尺,生理年龄显著减小,且多数受试者的疲劳、日常血压、运动机能等方面得到改善。
2024年6月,全球首个雷帕霉素灵长动物实验结果出炉,60只狨猴中位寿命延长15%。
2024年8月,上海交大研究团队结果显示,35名接受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治疗的卵巢早衰患者中,37.14%至少经历过1次自发性月经出血,20.00%出现过>1次的规律月经出血;随时间推移,患者的FSH和E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以及MENQO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初步的积极信号再度刺激科研热度兴起,除饮食、补剂、行为等传统干预手段外,行业也开始探索新兴疗法,如生物药、换血疗法、菌群移植、细胞和基因疗法、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过去五年,顶刊代表性研究成果大多在哺乳动物模型上证明干预手段的延寿效果或目标靶点与健康寿命的直接调控关系,其中,超过20%甚至已有初步人体功效或机制研究数据(参阅图6)。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科研成果来自11个科技发达国家,近60%成果来自中国、美国和瑞士三国。中国在过去三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抗衰干预成果课题贡献最多的国家(参阅图7)。
需求坚挺、潜力广阔
随技术进步、产业萌芽,抗衰概念快速渗透。抗衰已不再是超高净值人群的专属话题和“稀缺资源”,正在广泛消费者市场迅速普及。消费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抗衰需求、目标和主要干预手段差异明显。35岁是抗衰意识觉醒的转折点,之后抗衰需求和焦虑显著提升(参阅图8)。
多元赛道、全面入局
形成合力,推动消费端市场教育和发展。抗衰赛道庞大,可容纳众多细分产业布局。当前,相关赛道全球超过500家企业积极入局,包括知名品牌和初创玩家。美国全面领跑,欧洲紧随,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补剂、服务等赛道上也各有特色,中国当前补剂赛道跟进最快(参阅图9和图10)。
1、检测
这是评估生理年龄和衰老速度的产品/服务,刚刚起步、玩家较少,如Chronomics、Life Length和时光尺,行业尚未形成公认标准。近十年来,衰老本身正在变得可以测量,且正在从单一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向多元化发展:
衰老时钟:从2013年首个DNA甲基化时钟提出,到各种基于不同检测方法和检验内容的时钟百花齐放,给多数据综合评估奠定基础。
衰老评估:从整体水平向各器官分别评估发展,包括生理年龄和衰老速度等不同指标。
器官衰老: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从三个层面制定组织器官的衰老生物标记物框架,包括功能标志物、影像标志物和体液标志物;自2023年起,陆续推出器官衰老标志物专家共识系列,给标准化评估奠定基础(参阅图11)。
2、药物/创新疗法
全球近200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基于衰老生物学机制的药品与疗法,大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如线粒体靶向药物、清除衰老细胞、血浆置换、免疫细胞输注、基因编辑与调控、干细胞/再生疗法等。当前主要聚焦于整体衰老、神经、肌肉、肿瘤、免疫等话题(参阅图12)。
3、补剂
此处特指改善细胞健康状态的营养补剂,有望成为类似基础维矿的下一个千亿体量赛道(参阅图13)。中国的抗衰补剂市场过去三年发展迅猛、方兴未艾,主流电商平台订单量年均增长超过60%。同时,竞争日益激烈,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品牌涌入,排名前五品牌的份额从接近60%下滑至不足40%(参阅图14)。
抗衰补剂市场的发展,从产品概念角度,预计将经历三个明显阶段:
单一明星成分的推广:强调成分本身的作用机理,如早期的白藜芦醇,近年的NMN、PQQ、麦角硫因、羟基酪醇等。
围绕器官的配方开发:针对具体抗衰需求的“靶向”干预,解决皮肤、生育、脑力、精力等消费者关注的具体问题。
个性化精准抗衰:从科研视角来看是必然趋势。多数抗衰补剂在效果上不仅男女有别,与使用时所处年龄段也相关。此外,不同健康状态也可能需要匹配不同补剂产品,使用不当甚至会适得其反。
目前市场上补剂玩家主要有五大类:
开发原料的生物技术公司:自主开发专利成分,大多脱胎于科研院所,由教授创业,如TruNiagen、MitoQ、time-line、PDLH、spermidineLIFE®、T.A. Sciences等。
抗衰平台型公司:追新快、产品多,及时跟进并覆盖科研界主流成分;不少玩家开始强化纵深,从单一原料向特色配方发展,如Life Extension、LIFE GENE,或从仅销售产品升级为提供抗衰检测+方案定制服务,如时光派。
知名保健品品牌:如雀巢、明治、斯维诗、拜耳、安利等,尽管当前产品线相对精简,侧重于围绕各自主打原料开发特色配方,但其进场明显极大提升了市场教育效率。
此外,还包括产品线丰富的“原料库”玩家,如GNC、Now Foods、Swanson等,以及大量商业嗅觉灵敏、营销导向的机会主义品牌。
然而,抗衰补剂领域市场乱象明显,不论在海外还是中国,品牌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需擦亮双眼、谨慎选择。
4、服务
提供抗衰咨询/管理/个性化干预等服务,产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当前面向高净值人群为主,业态呈现鲜明的地区特色;中国刚刚起步,尚处在模式探索阶段。
瑞士:历史悠久,主打高端抗衰疗养,提供长寿康养疗程或更长期的定制化抗衰服务,以奢华环境、私密体验和顶尖抗衰技术闻名。
美国:玩家众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高,大多提供生物标志物检测、荷尔蒙干预、定制营养补剂方案等系列服务。
日本:再生医学领先,擅长抗衰与医美结合;但也不乏夸大宣传、质量层次不齐的情况。
新加坡:长寿诊所模式近年兴起。2022年,全球首家政府资助、开设于公立医院的健康长寿诊所成立,目标10年内将新加坡人的健康寿命延长三年。
5、器械
此处指用于全身性抗衰治疗的设备/器械,如高压氧舱、冷冻仓等,正从医用治疗走向日常抗衰,相关企业如OxyHealth、CryoBuilt和瑞健未来等。
4总结与展望
抗衰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细分赛道众多,但不同赛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胜方式各异,例如:
补剂赛道竞争激烈,品牌需充分理解消费者需求,并积极思考如何在产品设计和宣传推广上差异化,推出优质产品组合并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检测企业需争夺行业话语权,打造抗衰测量金标准;
器械产业需完成更多临床研究工作,以确保从医学应用向日常应用的延展的科学合理性;
抗衰诊所在中国需探索适合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
药物领域虽尚属早期,但不仅竞争激烈且风险较大,需思考如何优化管线布局,管理现金流、平衡研发风险。
在不远的未来,随科技不断进步和产业持续发展,抗衰干预手段将更加丰富多样,为人类健康寿命的延长提供有力支持。
这篇摘要文章展示了 BCG 最新一期 “想象这一切…… ” 播客中的想法。我们与 BCG 董事总经理兼高级合伙人 Neal Zuckerman 一起探索媒体的未来——无论是对于新闻业还是对于所有企业而言。
BCG 的 AI 工具 StoryBuilder 生成了此摘要,并由人工进行监督和编辑。...
股东一直对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计划有着重大影响力。他们直接投票决定高管薪酬、气候战略、公司行动和董事选举。间接而言,股东的影响力更大;大型投资者的持续抛售可能会给股价带来压力,从而给管理团队和董事会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2024 年底,BCG 对管理着总计 11 万亿美元资产的澳大利亚 ESG 和负责任投资专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标很简单:了解他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随着电动汽车的选择越来越多,中国、美国和欧盟市场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也逐渐显现。2024 年,中国纯电动汽车 (BEV) 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 27%,而欧盟和美国分别为 13% 和 8%。为了了解这一差距是否会持续下去,BCG 调查了这些市场的 10,000 名汽车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