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引言纵观人类发展,老龄化既是全球发展取得阶段成功的体现,也是各国在治理与竞争中必须直面的挑战。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14亿老龄人口。在中国最新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银发经济”和“人口老龄化”
系列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老龄化既是全球发展取得阶段成功的体现,也是各国在治理与竞争中必须直面的挑战。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14亿老龄人口。在中国最新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银发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等议题亦被多次提及。然而,老龄化究竟意味着经济衰退、创新力下降、社会负担加重;还是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结构重塑的契机?
BCG亨德森智库近期展开老龄化社会的系列研究,探寻全球老龄化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十五五”开局之际共谋中国老龄化治理的特色之路。作为“生机盎然的银发社会”的开篇之作,本文将以全球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日本为起点,解构全球老龄化治理范式,为可持续的老龄化治理奠定基础。
1 全球老龄化:从四条曲线的迷思说起
老龄化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跨周期结构性问题。从老龄化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要素上看,健康、事业、财富、消费是互相关联的四大主线。借用经济学原理,健康和事业是影响供给侧生产要素和生产效率的直接因素,而财富和消费又是需求侧关键的拉动因素。
老龄化与四条主线之间究竟是积极促进作用,还是发展的潜在掣肘?从全球老龄化最快、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日本看:
健康线:人均寿命伴随科技社会进步而持续延长,究竟是加剧老龄化的推手还是重新定义老龄化的机遇?
事业线: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伴随老龄化劳动力参与而缓步下降,延长老年人的职业生涯是否能真正激发个人活力及企业活力?
财富线:社会财富增长伴随老龄化人口比例上升而出现动力不足,老龄化是否一定意味着不可调和的增长放缓与代际财富失衡?
消费线:国民消费增长伴随老龄化出现显著放缓甚至负增长,老龄化所引起的消费增长乏力是否是必然结果?
然而,日本的四条曲线是否代表了普遍趋势?
尽管从日本的四条曲线看,老龄化对健康、事业、财富、消费的影响似乎是显著而充满挑战的,但必须指出,历史路径、外部冲击、经济环境等因素可能共同造就了日本的“逆势”,不能简单地认为老龄化独立主导了这些负面影响(如下图分析所示)。老龄化可能是“加速器”,但绝非“触发器”。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趋势背后的深层举措和根因。
以消费为例,横向对比其他老龄化率较高的五国,老龄化率与消费增速的负相关性仅在日本与意大利间显著,而二者无独有偶都是长期以来面临经济发展停滞的国家。相较之下,消费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国间均呈现正显著相关性,消费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也反向通过收入、信心和政策联动作用对消费施加影响。因此,老龄化也许并非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变量,但可能发挥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以上“迷思”,全球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国家直面挑战,通过精准施策、产业创新、结构转型等手段“乘势而上”,延缓、扭转了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面向未来,随着人类寿命迈向新阶段以及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的普及,BCG也期望通过围绕四条主线的深度分析,共同探索通向“生机盎然的银发社会”之路。
向上滑动查看
补充阅读
老龄化社会定义
老龄化指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降低,老年人口绝对量增加、占比提升的趋势,常被视为人口结构转变。联合国按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人口老龄化进程分为“老龄化社会”(7-14%)、“深度老龄化社会”(14-20%)、“超级老龄化社会”(超20%)三个发展阶段。
全球老龄化社会进程
当前全球正经历深刻人口结构变革。截至202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第一阶段的国家已超100个,几乎涵盖所有高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约60个国家迈入深度老龄化,约20个国家已触及超级老龄化门槛1。从地域差异来看,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凭借其较早的工业化与社会发展进程,率先开启了老龄化的大门,但老龄化速度较为平缓;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尽管进入时间较晚,但老龄化速度极快。
中国也身处这一浪潮之中,且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01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1%,正式踏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该比例攀升至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综合多方预测,预计我国将于2030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3。
2 他山之石:日本老龄化的得与失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30%(约3600万人)4。与此同时,日本少子化与长寿并存,使人口结构矛盾加剧,经济长期低迷更增加治理难度。此外,性别分工的文化特征也使老龄化问题更为复杂。
正因如此,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探索老龄化治理,形成了多次迭代的政策框架,研究日本老龄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往
日本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与应对历程
日本的老龄化应对从高福利到可持续,从散点到连贯,从执行难到强有力落地,历经数次改革和转型:
第一阶段(1973年—1990年):健康线、财富线——以福利保障为主的老龄化应对政策初建。老龄化问题初显,在石油危机背景下政府重塑了围绕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初步搭建了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福利机制。
第二阶段(1990年—2005年):健康线、事业线和财富线——体系化、模块化搭建老龄化社会治理框架。老龄化问题加剧,同时“失落的十年”为日本经济蒙上阴影。老龄化问题通过法律框架予以体系化应对,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基础上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并配合对延迟退休倡议、科技研发支撑等的倡议。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健康线、事业线、财富线和消费线——可持续、有连贯性、可落地的老龄化综合治理体系。日本快速奔向老龄化率30%大关,在日本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和个人的养老矛盾。政府推动围绕养老金、老年劳动力、医疗照护体系的改革,加强各政策间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并力求在消费供给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上予以配套,老龄化综合治理体系稳步完善。但同时,超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创新力不足、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也持续困扰日本。
鉴今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历经数十年发展,围绕老龄化社会的治理目标、关键抓手及支撑要素,日本已搭建了具有代表性和国际可比性的老龄化社会治理框架。
治理目标:“无龄感社会”(Age-free society)
日本《老龄社会对策大纲》自1996年首次出台,作为指导中长期政府老龄化社会对策的基本方针,历经三次修订,2018年第四版中明确将老龄化治理的目标定义为构筑“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根据各自的意愿和能力都可以活跃的无关年龄的社会”。
“无关年龄的社会”一方面是源于日本的超长寿现象,传统上将65岁及以上群体视为“老年人”的做法已难反映现实。另一方面,这一定义强调基于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力发挥作用,既要支援老年人,也要充分利用其经验与价值。
尽管日本现行法律仍沿用65岁作为老年人的标准,但治理目标的演进表明,不同组织应结合健康状况、社会背景和发展需求,明确自身的老龄化治理方向。
关键抓手:四条主线
在“无龄感社会”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健康、事业、财富和消费是日本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四大关键主线。日本经过数十年探索,四大主线既有结构和体系上的革新,也有落地模式和机制上的配套:
第一,建设社区为核心的医疗—照护体系,打牢全民健康基础。针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及预备进入老龄阶段的群体,超老龄人群的长期照护和医疗服务是日本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有效缓解这一压力,日本以社区为主体,串联了覆盖健康—预防—医疗—康复—照护的全周期体系,一方面通过宣教和健康管理延长全民的“健康预期寿命”,实现“老当益壮”;一方面通过社区为单位的“综合照料体系”确保“老有所养”。
第二,推动老龄劳动力的量质转型,释放社会生产潜力。日本的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双重叠加,导致日本自1996年以来15—64岁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劳动力结构转型亦迫在眉睫。围绕劳动力转型,日本一方面积极迭代延迟退休和雇佣政策,鼓励老年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劳动,加速对老龄劳动力的释放;另一方面加码劳动人口教育水平提升,强调匹配老年人需求的各类终身学习,持续增强人力资本水平。此外,日本也通过刺激和鼓励生育,放宽移民政策等手段力求“开源”,但由于政策力度、启动时间等因素,成效并不显著。同时,由于老年劳动力对职场的“挤压”,日本也面临社会创新力和生产效率降低的限制,亟需探索新的生产效率变革。
第三,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优化财富基本盘。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兜底性、补充性经济抓手,伴随老龄化人口急速上升、新生劳动力的缓步下降以及经济发展降速,社保的可持续运营能力一直是日本改革的重点。历经数十年完善,围绕老龄化人群的养老、医疗和护理保险体系从独立到协同,逐步形成一套逻辑严密、结构平衡、制度完善的系统。
第四,丰富银发产品服务供给,激发消费活力。在健康、事业和财富基础上,如何通过产品和服务提升晚年生活的品质,同时能一定程度以老龄化需求催生新的消费动力,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日本在老龄化进程中又一难题。“银发经济”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5,最初被用于老龄化服务相关的产品中,而后与老龄化相关的“衣食住行文娱”等不同消费场景被不断拓宽。
补充阅读:日本对四条主线的实践
【健康线】
社区综合照料体系。日本为支撑长期护理保险落地的关键抓手,2014年日本《地域医疗和护理综合确保法》的发布,标志着该模式正式落地。该模式强调“自助、互助、共助与公助”,通过串联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当地居民以及老年人形成关系网络,有效提升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医疗水平及综合服务水平。
社区综合支援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建设,与地区内的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等各相关机构保持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咨询、权利保护、护理预防、住房等必要援助的综合地区支援。社区中心内配备一名护理经理(Care Manager),结合区域老龄化状况及资源情况,制定区域内的医疗护理总方案,统筹区域的医疗和护理咨询及服务,同时也配置保健师、咨询师、护理专员等技术人员,辐射30分钟可达的居民生活圈。
“地区护理会议”机制。同时,日本厚生劳动省推进“地区护理会议”机制建设,通过由相关医生、护理经理、养老机构代表、社区代表、政府职员组成的地区护理会议,建立跨机构、跨职业的护理管理和社区支持网络,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对个别困难案例或共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事业线】
“延迟退休”方面,日本分别在2006、2013年修订《老年人就业稳定法》,延迟退休年龄至60、65岁,并在2021年鼓励企业阶段性延迟退休至70岁。延迟退休政策也匹配了新的养老金领取方式,降低财政养老金负担;同时给予企业更完善的补贴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的雇佣负担。
“人力资本开发”方面,除了持续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外,日本也注重对老龄化人口的再教育与新技能提升(例如,新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设备的工作应用等),针对年长职工的教育,提供“人才开发支援补助金”等专项支持,以鼓励企业主动优化人力资本。
【财富线】
围绕老年人护理的资金保障而应运而生的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是日本社保体系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长期护理保险转变传统以政府救济为主的福利性质护理,通过护理保险制度将护理服务市场化,结合社区综合照料体系,调动多方组织参与,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确保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广、更专业的覆盖,目前被保险人已覆盖日本总人口超30%6。长期护理保险对被保险人进行进一步划分,40岁以上居民开始缴纳保费,护理对象包括40—65岁因特定疾病需护理的居民及65岁以上需护理老人。护理保险进一步完善了老龄化医疗护理需求的经济支持,使得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得以可持续专业化运作,既提升了服务水平,又促进和拉动了一系列护理产业的提质增效。
【消费线】
日本的银发消费由医疗保健和护理相关及生活消费两大板块组成,分别占比49%和51%7,反映出日本银发消费的典型特征。日本的消费促进是较为典型的政府公共支出拉动型,依托长期护理保险,一系列覆盖健康—预防—医疗—康复—照护的产品和服务得以被市场化的供给和消费,使得消费“银发化”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配合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也从供给端催生了一批不同领域的企业,它们自发布局银发产业,目前已形成覆盖抗衰老、健康检查、预防痴呆、长寿管理、出行支持、食品餐饮、护理支持、休闲陪伴、家庭支持和便利化设施十大类目的细分市场。
要素支撑:软硬兼备,支撑落地
在四大关键抓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支撑机制和体系的实施落地,日本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硬实力”建设,以及机制保障、人才供给上的“软实力”储备。
科技创新方面,《创新25战略》明确通过科技创新打造“终生健康社会”,并且将老年人需求场景分为活跃期、自立期、支援期、护理期和长寿期,分别匹配不同的场景和技术,提升老年人居家和社区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方面,《护理保险法》《无障碍新法》等法规从社区尺度规划完善老龄化城市设施,并且整合各类无障碍设施,建立系统的健康老龄化城市设施。
机制保障方面,除成立老龄社会政策委员会协调内阁、厚生劳动省、国交省等政府政策外,通过照护体系组织串联形成覆盖国家、地方、社区的责权体系,并极大丰富企业参与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供给方面,在明确养老服务与福祉相关的人才的职业资格和法定福利基础上,持续出台如《一亿总活跃计划》等专项人才供给政策,以确保老龄化社会的人才生态。
至此,日本老龄化社会的治理框架已基本完善,但也暴露出布局时机晚和结构性创新不足的问题。日本在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改革上推进较为缓慢,远晚于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时间,因此导致部分问题在变革时已积重难返;劳动力领域,尽管推动了较为激进的延迟退休政策,但缺乏结构性改革和创新举措,导致其社会创新力不足,长期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各组织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也需重视前瞻布局和本土创新。
启示
全球老龄化社会治理总体框架
作为亚洲首个迈入超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以其完备的老龄化社会治理体系为全球提供重要借鉴。BCG亨德森智库期望以日本研究为支点,撬动海内外经验,同时注入未来人类健康、科技革命的新视野,力求构建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整体框架,为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应对与创新贡献思考。
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看,尽管各国制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但现代老龄化治理可遵循共性框架。老龄化应对并无普适的“最优解”,而需在总体框架下探寻最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补充阅读
各国基于政治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对体系:
北欧:高税收托底的全民保障
北欧国家构建了政府主导的高福利保障体系,例如瑞典通过占GDP近50%的税收体系,支撑全民免费医疗和养老。着重构建居家养老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居家服务且高度重视服务质量,丹麦通过《老年人护理法案》推行"去机构化"改革,将90%的养老资源配置于社区服务,要求地方政府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护理。这种强政府干预模式虽确保了服务均等化,但导致财政支出负担大,代际负担矛盾逐渐显现。
美国:市场机制下的两极分化
美国通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构建了以401(k)计划为核心的私有化养老体系,这种市场化解决方案虽激发了银发经济活力,却加剧了社会保障的阶层分化——约40%的退休人员依赖每月约1500美元的社会保险金维持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其劳动力市场通过吸纳移民弥补了护理人力缺口,形成特殊的"移民—养老"共生体系。
新加坡:制度化的家庭责任
新加坡通过《赡养父母法》和组屋政策,将家庭养老责任制度化。中央公积金(CPF)制度强制储蓄工资的37%,其中医疗储蓄账户(MediSave)可直接支付父母的医疗费用;与父母同住可优先申购组屋并享受补贴。这种"法理情"交融的治理模式,可以减少财政负担,但面临个人账户积累不足的挑战——约30%的新加坡人在55岁退休时账户未达最低退休存款标准。
3 披荆斩棘:绘就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四条主线
尽管过去,老龄化常常与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紧缩和消费乏力等挑战相伴,但未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自动化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或将从多个维度重塑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一方面,技术有望延长健康寿命,显著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技术将变革工作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并催生新的产业与就业机遇,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写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四条主线”。
中国当前正处于奔向超老龄化的银色浪潮中,预计2030年前后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在科技的赋能下,老龄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挑战,而可能成为推动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新社会形态的重要契机。中国将如何乘势而上,在多重机遇与挑战中寻求破局,绘就属于中国的“四条主线”?
健康线,在全民健康与高质量医疗照护体系建设中,重塑健康供需模式。中国当前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8,已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这既反映出提升健康对人民福祉的促进,也对医疗支出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医疗资源失衡、农村人口庞大的背景下。未来,伴随人均寿命迈向“九十”乃至“九五”大关,如何转变对健康相关需求和供给的传统视角,创新医养体系和服务供给模式,使医疗健康事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力量,建立多层次支付结构,优化资金配置,促进高质量健康体系的可持续建设?
事业线,在劳动人口结构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创新中国式银发事业。中国自2012年、2022年已分别跨越了劳动总人口下降、总人口负增长的两个历史性拐点9,伴随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出台,中国将长期处于劳动力结构转型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在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迎接AI和机器人浪潮的背景下,个人如何重塑技能、延续职业活力,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和职场挑战?企业如何在跨代际融合中平衡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保持产业持续蓬勃?社会如何促进更公平灵活的跨代际人力资本培育、匹配与保障,推动中国式银发事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财富线,在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养老金体系改革中,破解“未富先老”挑战。“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面临的最独特挑战,中国的养老金体系是最重要的兜底性、普惠性的财富保障。如何在维持一定代际公平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加速个人养老金等支柱的发展?如何在新的技术革命中,通过反向抵押、财富管理等创新金融服务激活居民存量财富,促进社会财富增值?
消费线,在技术革新与需求结构演变中,催生中国特色的银发消费新模式。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和最丰富的线上线下消费业态,城镇化率的提升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此禀赋下,如何基于安全性前提,精准描绘不同地域、生活场景、消费能力的银发群体需求,从而推动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精准供给?如何引导和鼓励技术引领的银发消费新业态、新需求,实现“需求牵引、供给创新”的正向循环,真正释放银发经济的增长潜力?
结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篇研究中,BCG亨德森智库结合全球实践与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治理主线,总结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总体框架。《生机盎然的银发社会》系列将持续围绕总体框架内各模块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在“十五五”启航之际为中国未来银发社会的潜在模式和破局方向提供参考。
未来两期中,BCG将围绕“健康线”深度展开,探讨未来健康产业及可持续的多层次支付体系打造。敬请期待!
1 《世界人口展望》,联合国2024年7月发布。
2 《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
3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育娲人口研究《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 日本总务省数据,截至2024年9月。
5 European Commission, "Silver Economy Study: How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uros per year", 2018。
6 日本厚生劳动省,《介护给付金费用实况调查》,2025。
7 日本总务省,《家计调查》,2025。
8 《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9 中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作者
吴淳博士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
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戴若晨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驻BCG亨德森智库(中国)代表。
沈嘉璐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
如需联络,请致信GCMKT@bcg.com
在前三篇文章中,我们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外贸企业出海的初心、渠道和制造出海话题。
• 开篇:明确出海的战略必然性,理清企业初心与目标。
• 渠道篇:通过多元销售渠道布局,实现市场高效渗透与增长。
• 制造供应篇:以“四步走”策略稳步推进海外建厂,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自2024年生成式AI技术崛起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领域。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迭代也推动着药械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刻的变革。2025年,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开源算法体系,DeepSeek凭借开源普惠的核心特点以及多模态生成能力等众多显著创新,革新了人机协同的价值创造范式,也推动了中国药械企业从AI-enabled(AI-赋能)到AI-native(AI-原生)的战略转型。...
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愈发复杂,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变化、供应链重构等多重因素加剧了企业内外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外贸企业加速出海,通过国际化布局,从成本优势向核心能力导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