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悟道后传教49年,前22年主要宣讲般若经,即如何证得至高无上大智慧,后27年为深化或延展般若经,因此,佛经尽管汗牛充栋,但般若经却为万经之重心。般若经近千卷,常人阅读尚不可能,更不说信受修持了,鉴于此,佛祖对般若经
【释迦牟尼悟道后传教49年,前22年主要宣讲般若经,即如何证得至高无上大智慧,后27年为深化或延展般若经,因此,佛经尽管汗牛充栋,但般若经却为万经之重心。般若经近千卷,常人阅读尚不可能,更不说信受修持了,鉴于此,佛祖对般若经专作总结,是为《金刚经》,实为般若经之纲要。因此《金刚经》不过6000字,却是万经之源。《金刚经》每字、句皆人生大智慧,不可不琢磨。企业为社会法人,与普通凡人有共通之处,《金刚经》所悟之道当然适用于企业管理,参悟《金刚经》之管理智慧并信受修持,是企业管理者修证为管理大师的不二法门。按南朝昭明太子分段方法,《金刚经》共分32品,本章为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之阐发。暂且“戏说”。】
发愿容易做到难。格物而致知,万事之首。管理者,要对管理对象有清醒准确认识,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我皆令入无余涅 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的格物与致知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
具体怎么消除烦恼实现宏愿时,佛祖原想用一个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的方式,即“如是……如是……”的无言之教来告诉众弟子怎么做,发现大家不理解,只好不厌其烦的从格物致知的起点开始解释。佛说一切众生啊,也无非就是“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这样的九类。佛祖说的众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间万物,有胎生的,如哺乳动物类的;卵生的,如鸟类、蛇、青蛙、鱼等等;湿生的,如虫子之类的,反正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长出来的,或许还包括一切植物之类的;化生,如蝴蝶之类的;若有色,就是能看的见的;若无色,看不见但事实存在的,如风、电磁波等;若有想,指那些有思想的;若无想,就是没有思想的;若非有想,大概是说介入在有思想和无思想之间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世间万物,尽管这个世间万物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知道的多。按现代科学,化生、湿生确实牵强,可见佛祖亦非超人;同时佛祖的逻辑能力有待提高,佛祖说众生有九类,但这九类划分实际上有三个标准,第一是怎么生的,第二是能否看见,第三是否有思想,互相包含交叉,把众生定为九类有不妥。但他是佛祖,咱不去计较,心知即可。
有个趣话,说石头到底算不算众生,是哪类众生。在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位年轻法师,现在来说是青年才俊法师。当时佛祖涅 时最后说的法叫《涅 经》,才翻译到中国半部,这部翻译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能不能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孽深重,下无间地狱;好像时下被判无期徒刑、死刑,永远不会翻身。这些大恶能不能成佛呢?这位青年法师写篇论文,认为这样的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了得!佛祖都没这样讲过。当时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当时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南方,就到苏州、金山一带,在山上住茅棚,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着石头讲。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仍然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人还是能成佛,你们说对不对?那些石头就点起头来。这就是道生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 经》后半部分也翻译过来,果然佛祖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那么石头是有想还是无想还是非有想?!把众生分成不同类别,理解起来就具体多了。
企业是谁的要心中有数
我们在企业里从事管理职业,作为高级管理者,需要通晓企业理论、企业管理,只有这样,才不拘泥、视野才开阔。首先第一个问题,企业是谁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企业当然是投资人的,通俗来说是老板的。这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经济类的教科书对企业归属问题的描述,我们觉得这成了天理。实际上,在全球有三种典型的不同理解。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认为企业就是一堆物,员工只是附着在物上,是从属地位,不承认员工的贡献。因此企业创造的利润主要贡献者是物(土地、资金、设备等),而这些物是由资本家投资购买,所以企业利润毫无疑问全部归属投资人。在这样的理论下,企业追求利润意味着员工收入减少或者付出更多,从而导致员工与企业投资人天然有矛盾。科学管理大师泰罗研究设计的泰罗制显然就成了企业剥削员工的铁证。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是一群人,企业是员工的,企业运营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银行借款和股东投资。银行借款,企业支付定额的利息,因为银行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哪怕企业经营亏损利息也照付不误);股东由于要部分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因此他们能获得比银行利息略高的固定投资收益。剩下所有利润归员工所有。因此在日本企业里,员工主人意识强烈,员工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好效益,企业内部管理注重细节。员工是终身聘任,结婚后公司会给太太发放补贴以便成为全职太太相夫教子,把男人从家庭解放出来。第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是人和物的有机结合,企业利润由员工推荐的代表(工会组织)与投资人共同商议。每个企业是独立的自治组织,可以化解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员工与投资人之间的矛盾。随时代进步,美日德的企业理论逐步融合。比如,在美国积极推进职工持股计划、期权计划,但这还是以蛋糕做大为前提,蛋糕做大了,骨干员工即使分点利润,也符合投入产出最大化原理,资本家不傻;而德国新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老板――雇员”模式来实施企业内部治理,减少工会谈判机制;日本倾向于进行产权改革,既然企业是大家的,那就把股份量化到人,员工感觉更实在,对应的是终身雇佣制开始淡化。
严格说来,我国现代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就30年的历史。之前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多种形式的个体。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办社会,如国营企业要解决住房、小孩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的读书,企业里有公安,企业有行政级别……。严格说不是企业,而是一级行政单位。改革开放后,在“白猫黑猫论”的号召下,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吸引下,开始出现了私营企业。首先成立私营企业的当然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子女,没仕途,总得要有钱途吧,加上政策先知,因此先机先占。少数大胆的刁民也敢带着集体的红帽子,在红帽子庇护下秘密积累财富。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国营、集体企业开始改制,大型企业甩掉包袱(办社会的功能交给社会)国有化,小型企业关停并转卖。这小国营企业及集体企业的卖,又创造了一大批体制内的富人。在向别人学技术、学管理,向别人要资金的鼓动下,招商引资成为社会时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一时风云际会。美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学习的榜样,自然企业理论来自老师。比如,当前,私营企业所有权是股东的,有职工持股计划的尚是少数;中外合作、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严格执行的是谁投资谁受益政策,即使有期权或股权激励,也限定在外国员工范围。国有企业股权自然归国家、利润归国家,但若干年来国企未向国家上缴利润,企业自由资金相对多起来,员工的待遇逐步好转。
管理的核心手段是激励,激励的根源在企业利润如何在股东与员工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利润归属问题,国际上的多种理论及我国实践,不可不知。
大智慧远胜小聪明
佛学上把大智慧叫做般若。般若不读panruo, 而是读bore。《金刚经》是在唐朝时期翻译过来,诸多专有名词采用音译法,自然采用唐朝读音。时代在变,中国文字读音也在变化,导致了很多古文不能用现代发音去阅读,般若是典型一例。《金刚经》认为人的大智慧即般若有五个方面。
第一是实相般若,我们可以理解成天才,是与身居来的智慧。在佛教里,认为人是多世轮回的,因此所谓天才就是前世的知识积累转世带来。
第二是境界般若。境界二字不好解释,举个例子。有人总是报怨烦恼,整日忧愁;而另外一个人,他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显然后者看破人世,自然会超脱些,这就是两种生活境界。再说一个例子。有位老三届的老人,高中毕业,能熟练记住各种重量、长短、面积的换算关系,深以为自豪。其子是新时代大学生,孝敬老人。每次谈到度量换算时,总是被老人骂的狗血喷头,说你还大学生呢,连这都不知道,瞎读书了,老人腰杆挺直了,面孔也红润了,似乎也不是赋闲在家,而是威风八面的官僚。有次我问其子,你怎不解释解释。回答说,度量换算有换算表,理解了不同度量换算本质意义即可,需要时就去查询、知道在哪里查询即可。我说你说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嘛(知识点总是越来越多,但道理总是归纳减少的),那怎么不解释呢,儿子说了,何必,老人能找到自信不是很好么!我们挨骂也是尽点孝心吧。这就是不同的境界!老人活个一辈子,仍然是小聪明,儿子年轻,却有高境界。境界与年龄、知识、经历无关,境界是智慧,不同境界放在一起就知差别。张瑞敏曾说过海尔收购企业是“激活休克鱼”,境界算不错了,把他人激活,带动他人发展,在激活手段上彰显自信;柳传志在联想收购企业上也有个表述,叫“解放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比较,“激活休克鱼”小家子气了。
第三是文字般若。就是语言文字的智慧。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载体主要是语言与文字,有人善于写不善于说,有的人相反。如果把语言与文字的智慧统称为表达能力的话,高级管理者应有这样的表达能力:一,善于幽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你说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有个政府官员回答的精妙,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收获是摸到了三块石头,第一是改革开放,第二是三个代表、第三是科学发展观。”真好,真幽默,套进去了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融进去了三代领导人的治国方略,让人记忆深刻。幽默不等同于穿插色情笑话而把庸俗当高尚。二,把深奥的道理说的简单浅显。专业人士能把专业说的深奥、把简单问题搞复杂,而大师可以变复杂为简单。比如,“管理咨询是什么”,专业人士的回答是管理咨询分几个领域,每个领域大致有什么问题,然后管理咨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能把好奇的听众说跑;大师的说法是,管理咨询让企业“少花钱多办事”,激起了听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欲望,好奇变入迷。第三,能清晰简洁描绘愿景。人是活在希望中的,无希望就没动力。“打土豪分田地”,简单、通俗、适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多有力度的前景,赶紧跑到门口去等闯王吧。
第四叫方便般若。简单说就是方法,做事情要有方法,说话要有方法,教化别人要有方法,方法不得当效果很难发挥,不合时宜的好方法也会办坏事。在经济不景气时,有些公司面临裁减人。要把这事办好,采用什么方法值得探究,不是简单的拟定名单然后分别谈话就让员工去财务结账那么简单。关于企业管理方法与变革创新技术我们在后面的章节有详细论述。
第五是眷属般若,是行为上的表现出来的智慧。比如我们发愿成为优秀的高级管理者,那么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实验、验证、总结、归纳等等行为无不体现了本人的智慧。
大智慧体现在五个方面,除了实相般若是前世带来,其它皆此生可修。作为高级管理者不可不知,不可不用心去修炼。智慧的核心体现是逻辑能力,逻辑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外在表达。
逻辑能力显智慧
逻辑严谨是智慧的体现,也是认识事物深度、广度的体现。《金刚经》中有很多体现逻辑思辨的文字,如:“是”和“有”,展开就是“有、无、非有、非无 非非有”及“是、非、非是、非非、非非是”。举个例子。关于人,基本统一的认识是把人分男人和女人两类,这是按照性别来划分。那么如果我们问与“男人”对应的词是什么呢。这句话已经有了两个前提,第一,我们谈论的是人,第二我们是从性别划分来谈的。那么与男人对应的词是什么呢,回答说是“女人”?当人在性别上只划分为女人和男人时,此回答正确。如改变前提,说人分三类,男人、女人、女博士。在此语境下,与男人对应的是什么呢?是女人和女博士,这样回答就不够简洁了,简洁的回答是“非男人”,那“非男人”是什么呢,如果有人要问的话,非男人就是“女人和女博士。我们来思考,有人若问你,“女博士”对应的是什么人呢?你的回答是?我们再延伸一步,现在社会变化多端,关于性别也越来越复杂,比如有男人、伪娘、双性人、女爷、女人、女博士、男同、女同、同性连体人、异性连体人……,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再来回答“男人”、“非男人”、“非非男人”,看看分别代表了什么。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我们都是通过有限的认识来推测未知世界。当我们把已经认识到的部分叫做“有”时,哪些没有认识的事物就是“非有”,这些“非有”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上来,但“非有”就可以概括,这就是逻辑的魅力。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管理大师
“我皆令入无余涅 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反正神仙都在天上,也不知道哪个方向,一直虔诚的跪拜了三十年。有一夜终于感动了一位天神估计也是多次路过而看到这愚蠢的虔诚,因此这位天神就站在他面前,一身发亮发光,好在这人没叶公好龙一样被吓着,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辛苦,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来,我马上要走,别耽误时间。这个人想了一会,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天人听了,说,哎呀,你求的这个乃是上界神仙之福;你要求人世间功名富贵,要官做多大、财富多少,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给你。明朝先人的回答了不起,因为当下很多人也是这样愿望的。十八大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处问,“你觉得幸福是什么,你幸福么”,受访者回答与明朝先人回答如出一辙,把幸福理解的简单但又无比贪婪。十八大后,又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下基层去采访,见一人就说“你好,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对方回答,“哦,知道,知道”,央视记着说,“我能请问你几个问题么”,对方回答道“哦,我知道,知道,我很幸福”,逃也似的跑开了。十八大后的采访闹剧是真事,仅当成乐子放在这里。回头说我们的故事。故事中天人说的人世功名富贵可得,这叫洪福或者鸿福。还有一种福叫神仙之清福,如故事中的那种生活状态,但这样的生活状态人人都想要得到,似乎也是大家理解的幸福,但真要得到时却反倒不会享受了。很多退休人士,本来就处在享清福的状态之中,但自己进入不了这个状态,要操心很多事,操心中美交恶、操心政治稳定、操心房地产崩盘……,唉,还是林语堂先生说的妙:“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到这样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涅 ”的意思了。“涅 ”是梵文的音译,我们可以通俗理解成升华,从一种状态进入更高层次的状态。佛学里的涅 更多的是指众生从当前烦恼生活状态升华到清福生活状态。从这个意思上,很多得道高僧去世通常都说是涅 ,肉身死了,精神却升华到更高境界,这有点像我们说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去见马克思了。把这个理解放大,就是从低级生活状态向高级生活状态(洪福、清福)升华叫做涅 。“灭度”的度,就是渡,有引渡、摆渡,牵引等意思,就是有人帮助的从一个地方(状态、境界)到另外一个地方(状态、境界);“灭”有不反复、无遗留的意思。引申为彻底、完全、毫无保留等意思。
涅 是升华。那么这个升华带不带着历史来到新境界呢?还是完全抛弃历史,是个崭新的自我?这样涅 就有两种方式,一是有余涅 ,二是无余涅 。我们来看一个传说。
唐玄奘西天取经,一天他走到新疆天山以南、印度的北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有雪山之地。天气很冷,到处都是积雪,但是有座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堆积。玄奘很奇怪,跑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的挖出来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罄在他耳朵边上叮叮叮慢慢的敲击。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涅 了,你们错过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要出定找他,谁来通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啊。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么?玄奘法师告诉他,自己要去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区投胎,将来做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人就出神走了。玄奘法师20年后回来,见唐太宗说带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也没有太子出生,结果发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王府就误认为是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要出家,但当皇帝的不能出家,你就让你家的那个孩子代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罗汉定力那么高,见面应该认识我。哪里知道罗汉菩萨投胎也有隔阴之迷,投胎就迷掉了。对玄奘法师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令出家,当然可以,但有三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他,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后来玄奘法师唯识传人――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法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罗汉涅 得道提出的三个条件,这应该是之前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个人喜好,几劫轮回后仍然没有抛下,这样的涅 我们就称之为有余涅 ,意思是还不够彻底,带着历史烙印。
作为高级管理者来说,在企业内部,我们管理着员工,带领员工无余涅 ,就是我们崇高的愿景,这就是我们在第二章中,描绘的管理大师的第四项功能――教化下属。
办企业就是普度无量众生
管理者通常看到企业老板富裕面,认为企业是投资人挣钱机器,自己无非狼狈为奸。却没看到办企业也是普度无量众生。首先增加了就业,包括公司内部的员工,还有各种供应商、外包商的员工就业。宗庆后说:“娃哈哈在全国各地建厂,间接带动了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运输等相关行业150万人就业。另外还有大量销售娃哈哈的商户,我们光经销商就有8000多家、级别更低一些的有十几万家,那是多大一个数字”。如果我们不过于纠结是老板养活员工还是员工养活老板这样的争议的话,企业首先带动了就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次,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丰富了物质精神生活、增进了幸福。当然我们也不要简单的说,我的物质精神产品是我自己花钱买的,于企业何干。企业为人们生产了所需要的产品,让人们有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增加满足感。当然三氯氰胺牛奶、毒胶囊药品、纸包子、塑化剂白酒这样坑害、愚弄、欺骗人们的产品与公司不算。做良心产品者才算是为百姓增福德,才是普度众生。第三, 不管企业在税收缴纳上玩了多少花招,客观上企业向国家缴纳了税款,可以供政府进行基础建设与二次分配,以调节贫富不均,增进公平,提升幸福感。不管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到底怎么花,是否忠于人民,但企业客观上履行了职责。第四,企业的技术革新带动了社会进步。有人说世界被三个苹果改变。第一个是夏娃与亚当的苹果,产生了爱情与人类;第二个是牛顿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人类社会从宗教社会迈入科技社会。万有引力固然客观存在,但只有揭示了存在,就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它,这就是“发现”的跨时代意义;第三个就是乔布斯的苹果,使科技更具想象力。我们可以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影响,当然,乔布斯及其团队,不仅仅是在电力产品领域推进了发展,在音乐、电影等领域同样功勋卓著。办企业,办良心企业,是普度无量众生,企业里面的关键群体――管理者,企业主要靠你们来普度众生,你们的行为就是企业的行为,没有此境界,而仅是讨好上级,那远不够格。
等距对待,超越小我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祖说我们对众生都要无余涅 的去灭度,不要有区别对待。佛祖说不能拘泥于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是可以看到、看见的现象或者心理上的某种观念。“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可以分别简单理解为以我为判断依据,以他人为判断依据,以大众为依据,以地位高低长幼为依据。高级管理者在企业工作,主要和人打交道,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工)、外部人(消费者、股东、利益相关者),“消费者价值与企业利益同时最大化”是谋划一切工作、进行一切决策的基础。而自己的,他人的、一切群体、不同职位年龄的人,都有其诉求:自尊心的诉求、升职的诉求、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喜好诉求……,这些诉求千差万别,如果都去考虑、照顾、回避,将使决策无法进行、谋划终止,自己方向迷失。就“我相”,在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超越自我,以大局为重,很多时候已经很难做到。管理大师是一种境界,是以企业基本伦理为行动指南,而我人众生寿者等距对待,不偏不倚,搁置个人喜好,只有公司与客户的利益。只有客户与公司利益最大化,才会我、人、众生、寿者利益最大化。
【经文戏译】佛祖心想,算了,别为难他们了,还是从格物致知开始解释吧。佛祖说,“须菩提,那些大菩萨,他们是这样降伏其心的。怎么降伏呢,首先你看,什么是众生?”弟子们心想,众生是什么还用说么,无非是动物植物乌龟王八之类。没人回答,弟子们心想这么简单问题谁答谁傻。佛祖稍停片刻,似乎是等待回答,又似乎是整理自己的思绪,说到,“一切众生,也无非是这些东东,有胎生的,啊,比如你们;有卵生的,啊,比如王八乌龟;有湿生的、有化生的、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有的有思想,有的无思想(心想就如你们),这些就是芸芸众生啊。”听得下面弟子们发出顿悟般的“哦!!”,须菩提心想,这些师兄弟太搞笑了,师父说的众生9类明显有问题,这9类分的也不恰当,你们这群马屁精!心中有气不便发作。正想心事,佛祖说,“须菩提”,须菩提一惊,脸上飞起一片彩云,但听师父继续说道:“这降伏其心啊,首先这些大菩萨发的愿就不一样,那些善男子善女人也无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的是自己得无上大道,而大菩萨发的愿是:这一切众生啊,我都要普渡他们,让他们无余涅 。这还不够,这仅说了他们立志要做什么,在态度上更是无余涅 的普度了成千上万上百亿的众生,甚至更多,也当成自己什么事都没做。”须菩提心想,这志向和态度确实与那善男人善女人不同,但怎么理解做了好事(灭度众生),而却当没这回事呢?实际上做了呀,难道贪污犯贪污了巨款,在法官面前否认事实,这也会得到表扬?!看来这不通,不能是坏事。那就是好事了?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自己也当自己没做。问题就复杂了,因为事情好坏没绝对标准,有些事看起来好,却是好心办坏事,有些事看起来坏,但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难道佛祖说的是要发自本能的普度他人而不居功不能有功德心?!正思索间,佛祖问道“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须菩提一脸无辜的看着佛祖,不知怎么回话,张嘴结舌,额头上流淌着汗水。佛祖说“如果这些大菩萨有普度众生的功德心的话,那就是在心中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换句话说,他把众生根据不同的距离、类别或者立场进行分类了,既然有分类就肯定是有分别心的。因此啊,这些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他们就不算是什么菩萨了。”须菩提内心暗暗叫苦,刚才做事不居功还没闹明白呢,又来了个做事不分对象。这不分对象与居功之间有必然的关系么?做事分对象而有差异化心态就是居功心了?还是因为居功才会导致区别对待众生?还是别跟佛祖较真逻辑了,他不是连众生九类分的都有问题么。罢了罢了,好在佛祖说的要点还是清楚的,就是要发大宏愿,做事不居功,做事不区分对象,用等距心去对待世间万物。
韩传强先生Mr. Han
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后加盟联想控股、CHINA SUN等公司任高级管理;现任广州索创管理顾问公司(SOCOM)首席顾问、资深培训师,美国Multiple Point顾问集团《卓越职业经理人训练营》中华区首席培训师。韩先生从事管理咨询与培训逾十年,曾为联想集团、巨石集团、南车集团、三一重工、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近百家公司提供专业咨询与培训,实战派管理专家。在管理咨询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去繁就简、把握问题实质,精通管理创新;在培训上擅长针对问题引导学员挖掘解决思路,培训风格生动、活泼幽默,深受学员好评。韩博士2007年开始致力于管理人员系统培养工程,针对初、中、高三级管理者分别开发《职业经理人五项基本职责履职方略》、《像顾问一样开展工作――管理方法与技巧训练》、《如何修证为管理大师》三门课程,在近百家企业实施,推进了技术型干部向管理专家型干部转型,提升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