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出发,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并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塑造企业品牌价值、整合企业增值过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企业竞争力要素包括:资源要素、能
本文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出发,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并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塑造企业品牌价值、整合企业增值过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企业竞争力要素包括:资源要素、能力要素、无形要素。
企业竞争力形成
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但单个资源并不能形成竞争力,一个企业可能具有独特而有价值的资源,如一些专利,但是除非这个企业具有使这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否则,资源很难自动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并将它持续保持长久。因此,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机制是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资源转化能力三大能力的相互作用。
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可以描述为: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基石,推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资源转化能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企业竞争力。
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技术能力可帮助一个企业实现对市场中的新产品和缩短产品开发时间的快速反应。随着技术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能力可帮助企业获得许多新兴技术和方法,从而开发企业的新技术资产,为企业赢得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资源开发能力是指企业将其所拥有的人、财、物资源转化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被发展演变为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模仿的资源,那么它将成为企业全球优势的持续性源泉。企业可通过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开发、设计和执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财务资源包括债务、资产净值、可保留收入等等,企业可对其所拥有的财务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实现由产品运营向资本运营的转变。
企业的管理能力包括一个构筑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所有活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另外,企业必须培养管理能力以便处理不同的顾客需求、外部市场中的偶发事件以及产品交付中的问题等等。管理能力也包括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战略调整和变化。此外,技术能力的形成也常是通过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中得以实现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构建由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构成的企业创新体系。
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和源泉,企业要创新价值观念来引导企业的发展,包括树立“战略统领全局”的企业战略观、“连横合纵,竞合共赢”的企业竞争观、“因才是举,才尽其用”的企业用人观、“质量为本、诚信立业”的市场营销观、“服务求发展、发展为服务”的服务观、“质量就是生命”的品牌形象观。
管理创新。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管控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实施的保障,我国企业应积极推动公司的组织创新。在经营过程中建立符合自身业务、人员、行业特点的组织系统,使组织高效运转。
产业创新。我国企业在产业创新方面可以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调整,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产业、辅助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利用企业多方面的优势发展创新型、高附加值的产业。
服务创新。我国企业要超越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实现由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要根据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的服务方式。
模式创新。我国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经济体制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在经营方面通过培植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管理模式也应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进行柔性化、人本化、国际化、知识化的创新。
技术创新。全面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建立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切实把公司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市场创新。企业在增加市场投入的同时,还要不断对市场进行重新认识,不断进行市场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并超越对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向国际市场的扩张,在市场扩张的关键环节中,营销组织建设、营销人才培养、营销理念指导、营销文化培育、营销策略制定、营销投入支持以及营销管理保障是市场扩张的重要支撑。
品牌在增加企业盈利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中,80%的利润被国外的设计者、品牌拥有者和渠道商所占有。品牌是整体产品的完全的外在标志,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资源最优配置的保证。当消费者面临日益丰富多彩的商品时,他们最方便、最快捷、最安全的选择的方式就是通过品牌来进行选择。因为品牌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代号,它蕴藏着令人满意的质量、丰富的文化和独特个性,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和消费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反复复的比较,形成了自己对某一品牌的信任和偏好,这样就形成了品牌忠诚,而名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广泛的顾客忠诚。名牌不仅体现着优秀的质量和文化的凝结,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完美的不断追求,体现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不断的重新的认识,正是由于名牌蕴涵着如此的深刻内涵,品牌的塑造才显得如此的重要,品牌的塑造也才会有其不凡的社会效应。
品牌塑造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行动。因此,品牌塑造战略所追求的必然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而不是那些短期财务目标。品牌塑造这种战略行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持续性,即为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需要不断的予以投入。所以,品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市场份额的扩大和长期利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那就是建立品牌资产,提升品牌价值。因此,品牌塑造及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积累品牌资产,通过战略规划使品牌活动先谋而后动,从而减少在品牌经营活动中的无谓的消耗和品牌资产流失,是通过系统的经营观念和手法,以合理经济的方式获得品牌资产的最大化。
价值链整合能够使企业获得价值链的系统效率。系统效率的获得在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能够突破原有的藩篱,延展各自的能力空间,实现协同效应。产品与市场要改变相互割裂的局面,产品是市场环境中的产品,市场是产品形成及货币转换的市场,产品不仅与终端消费者市场息息相关,还同上游原材料市场等有密切联系,企业的产品力、销售力的综合提升有赖于系统效率的提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可依赖的经验越来越少,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管理的永恒主题,因此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和柔性。而且,科技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和创新的推动,技术、产品或服务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改变,技术、产品或服务已不再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唯一可标识企业的就是品牌和企业文化,唯一可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就是创新。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企业在重视传统生产过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管理;从重视物资、设备等物质资源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重视产品运营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本运营,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实体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无形价值的管理;重视刚性制度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柔性自组织管理。
一般的企业管理是由四个层次展开的,即点管理、线管理、面管理和扩散管理。点管理为专业管理,线管理为流程管理,面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或系统管理,扩散管理为外部资源整合管理。企业除了加强横向实体管理外,更应该重视纵向的无形价值管理,这些管理不但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是我国企业获得国际优势竞争的关键。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 丁源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