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全球快速扩展的年代,毕哈(Howard Behar)是公司仅次于创办人舒兹(Howard Schultz)的第二把交椅。九○年代初期,星巴克的成长步调慢下来,当时公司从资料找不太出原因究竟何在。经常出现在店面跟员工直接面对面的毕哈表
星巴克在全球快速扩展的年代,毕哈(Howard Behar)是公司仅次于创办人舒兹(Howard Schultz)的第二把交椅。
九○年代初期,星巴克的成长步调慢下来,当时公司从资料找不太出原因究竟何在。经常出现在店面跟员工直接面对面的毕哈表示,公司不需要再进一步收集分析资料,他觉得问题显而易见,新员工不再像旧员工那样拥抱公司温暖欢迎顾客的企业文化。资料应该为人所用,而非反过来。
富比士杂誌报导,巨量资料与强力分析是一把双面刃。在好的方面,这个有力的新工具可以为我们指出规则模式与机会。举例来说,如果报章杂誌能够整合续订跟客服两大资料库,便可以从中看出有些顾客不续订了的原因。一般来说,比起留住一个旧顾客,公司必须花十倍以上的代价,才能获取一个新顾客,所以这个整合的资讯是非常珍贵的。
但是在坏的方面,资料却有可能反而限制了公司。举例来说,贾伯斯偏爱精简型的产品,一个产品只要有几个超级出色的重点功能即可。然而市调资料往往却显示,顾客不断想要更多功能,一个产品因而塞满杂七杂八的「特色」。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贾伯斯的才华与能力,知道何时该对资料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