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报道说,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直逼美国96%,与美国相差无几,还有点不信。2016年5月,我借助参加一家美国公司全球年会的机会,与一家国内企业董事、监事、高管考察团到美国考察了不少工厂,与美国工厂的一线管理者现场交流,方知所言非虚
这是因为,中国工厂普遍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而不是现代工厂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所以,成本在大规模制造时,反而变得高了。
过去,人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角,设备是配角。中国工厂的管理,滥用了人力成本优势。滥用的结果是什么?一是人员太多;二是因为人员太多带来分工过细,流程过于复杂,管理层次过多,KPI的复杂程度太高。这些曾经被我们称为现代管理手段的东西,其实都是应该抛弃的,它是管理的“异化”。
没有科学管理,就无法应对20世纪工业化大生产和巨型企业出现后复杂的管理问题。然而,科学管理解决问题时,它也在产生“副产品”,即管理本身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管理的异化。
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处于临界点,这是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的临界点。如在这个临界点过渡得好,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否则就真的成为“夹心饼干”了。
中国制造怎么改变?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流程再造。就是抛弃原来以人为主的流程,或者简单的机器替代工序的流程。我认为流程再造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二是设备匹配。虽然我们引进了设备,但不是简单替代工序,应该形成设备在整个流程中的匹配。设备不一定很先进,但一定要靠设备进行流程化作业,人在其中只起简单作用。
三是极大地精简管理人员、配套人员、职能部门人员,解决分工过细的问题,解决管理流程过于复杂的问题,解决KPI考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只有人员减少了,管理的结果导向才容易实现。总之一句话:就是让中国管理简单化。
我们了解到的美国工厂,基本不需要KPI。而中国企业则把管理搞得太复杂,因为每个人都不对结果负责,所以才有了KPI。KPI在中国企业可能短期内必不可少,但要尽量简化,不要过于复杂,复杂到看不明白,就失去了导向意义。
四是中国产业链配套的优势仍然存在。虽然人员成本上升,但是产业半径的优势还在,要利用这仅有的优势,迅速完成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五是将以业务员为主的不稳定交易,变成以品质为主的稳定交易。在多数中国企业,销售员占比太高,销售成本太高,由此挤占了成本,使工厂缺乏控制品质的成本空间。这需要经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当前最正确的事是要做什么?...
中国对欧洲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迅速增长,工资上涨、劳动力缩水和文化改变正促使更多企业转向自动化...
今天,许多企业恨不得员工24小时待命,随时接电话和回邮件。研究显示,缺乏睡眠时大脑会丧失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睡得少的人越会说出“我不用睡”或“我睡几个小时就够了”这种不可理喻的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