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 供应链咨询案例和论丛 物流供应链咨询 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咨询

佚名 来自: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点击:

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加快发展物流业,对补齐短板、降低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安徽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发改经贸〔2014〕2827号)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调转促”行动计划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67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80亿元,年均增长13.8%;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5.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6%。物流效率进一步提升,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3700亿元,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6.8%,比“十二五”初降低1.3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数扩大,物流从业人员由2010年170万人增长到2015年210万人,年均增长4.3%。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全省“两纵五横三联”交通综合网络基本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间的转运和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24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150公里,高铁覆盖全省13市17县,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428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投入使用,黄山、阜阳、安庆、芜湖机场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新增二类口岸1个,2015年底全省共有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3个,芜湖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区获国家批准扩大开放。“合新欧”货运班列稳定运行。

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合肥成功申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列入国家二级布局城市,物流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建成货运物流、商贸物流、生产物流、电商物流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物流园区达80个。芜湖朱家桥物流园、合肥空港物流园等26个物流园区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一批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物流园区和中心。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芜湖综合保税区、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先后获批,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通关运行。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物流业资源整合和主体培育步伐加快,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初步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2015年,全省共有A级以上物流企业119家。徽商物流等10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物流企业,UPS、普洛斯、宝供、招商局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为我省物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了物流业发展环境。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推广应用,标准化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表1 “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670

1280

13.8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18.1

16.8

﹝-1.3﹞

物流业从业人员(万人)

170

210

4.3

物流园区个数

38

80

﹝42﹞

A级以上物流企业(家)

39

119

﹝80﹞

全省口岸(个)

9

10

﹝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个)

1

5

﹝4﹞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2929

4246

﹝1317﹞

铁路通车里程(公里)

2878

4150

﹝1272﹞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公里)

1084

1428

﹝344﹞

5000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个)

74

135

﹝61﹞

港口吞吐能力(亿吨)

4

5

﹝1﹞

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

30

141

﹝111﹞

民用机场(个)

4

5

﹝1﹞

注:表中﹝﹞表示五年累计变化。

总体上看,我省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省市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不足,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亟待规范。二是企业竞争力较弱。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小而散”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全省5A级物流企业仅2家,分别比江苏、浙江少13家和11家。三是信息、技术、装备等现代化水平偏低。智能化交通、移动信息服务、物流载体跟踪等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应用不足,货物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建设滞后。四是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国家和省出台各项政策的联动效用和落实力度有待加强,物流行业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依然存在。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无序竞争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高端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统计不健全等问题一直制约我省物流业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我省“十三五”物流业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重大战略拓展新空间。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以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开放合作,推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融合,实现物流业大发展。

转型升级催生新需求。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推动制造业、农产品、商贸等领域物流需求不断增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调转促”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对物流业支撑服务我省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也将推动电商物流、国际物流等持续增长。

技术管理创新增强新动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引领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供应链管理、智能运输与调度系统、数字化仓储等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物流运营效率。新技术、新管理不断发展并在物流业广泛运用,为物流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了强大动力,有利于为社会提供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

政策完善营造新环境。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物流业,近年来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逐步形成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以及国家启动新一轮以补短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资源环境约束提出新挑战。在高投入、高消耗、数量型扩张的发展方式下,土地、人口等要素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难以持续。必须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循环物流,切实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缓解交通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调转促”等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传统物流向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发展,推动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为我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保障。

(二)主要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联动,整合各类资源集聚发展。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物流”,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鼓励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以物流业转型升级服务保障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突破,协调推进。依托我省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设施建设,强化项目带动,促进区域物流合作,推动物流网络和配送体系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实现区域、城乡物流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有利于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更加积极地扩大开放,加快融入全国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主动参与构建国内国际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格局。

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各类绿色环保运输模式,降低物流业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进一步加强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服务体系安全高效运转。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省物流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将我省打造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物流枢纽。

——质量效率显著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比重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以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国际物流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同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服务品牌。

——基础设施及运转方式衔接逐步顺畅。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转方式保持较快发展。园区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建成20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更加完善,物联网、大数据、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推广运用,分拣、装卸、搬运的自动化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表2 “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实绩

2020年预期

年均增长(%)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1280

2500

14.3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16.8

15以下

﹝-2﹞

物流业从业人员(万人)

210

260

4.4

省级物流示范园区个数

——

20

﹝20﹞

A级以上物流企业(家)

119

200

﹝81﹞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4246

5200

﹝954﹞

铁路通车里程(公里)

4150

6080

﹝1930﹞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公里)

1428

2000

﹝572﹞

港口吞吐能力(亿吨)

5

7

﹝2﹞

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

141

280

﹝139﹞

注:表中﹝﹞表示五年累计变化。

三、空间布局

按照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结合全省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规划,着力构建“一圈、四区、多点”的区域布局和“两纵三横”网状物流通道,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合作,加快陆港、航空口岸建设,推动形成层级清晰、功能完整、互联互通的立体化物流体系,全面融入全国物流大循环。

(一)区域布局。

1.合肥物流圈。进一步强化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物流园区一级布局城市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淮南、六安、滁州等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支撑作用,依托沪陕、济祁、合宁等国家高速公路干线,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国家快速铁路网的枢纽地位,高水平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大平台,大力发展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家电等制造业物流,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推进保税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高端物流发展,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联运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和通达全球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把合肥物流圈打造成引领全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圈层,符合长三角副中心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物流增长极。

2.四大物流区域。

芜马物流区。以芜湖、马鞍山为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快速通道、芜宣等发展轴带,重点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区,推进芜湖综合保税区、马鞍山郑蒲港区等开放合作,围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推动港口物流、空港物流、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和电子商务物流加快发展,建成服务皖江城市带、面向苏浙沪等沿海省市的全国现代物流中心。

安庆物流区。以安庆为中心,充分发挥沿江高速、宁安高铁和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围绕商贸、化工、机械、有色及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公铁水航”一体化联运体系,以港口物流、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城乡配送和农村电商物流为重点,加快建成服务皖西南、联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物流集群。

蚌埠物流区。以蚌埠为中心,依托京台高速、宁洛高速、京沪铁路干线和淮河航道等交通优势,着力发展多式联运,扩大提升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能级,积极谋划蚌埠综合保税区,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化工、机械装备、电子和大宗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专业物流,打造服务皖北、面向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基地。

阜阳物流区。以阜阳为中心,依托京九线、商合杭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阜阳机场物流功能,围绕煤电化工、生物医药、机械冶金、食品加工、特色农业等产业,积极构建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推动商贸物流、粮食物流和冷链物流、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加快发展,建成服务皖西北、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3.物流节点城市。

依托交通区位、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宣城、池州、亳州、铜陵、黄山、宿州、淮北等物流节点城市,发挥对合肥物流圈及四大物流区域的支撑作用。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物流集散地、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快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园区为载体、以城市社区和村镇为基础“畅通省内、互联互通、城乡一体”的多层级物流网络。重点打造工业制造型、产业配套型、商贸流通型、交通运输型等物流节点,培育各具特色的物流产业。支持亳州中药材物流、淮北能源化工物流、宿州农产品及深加工物流、铜陵矿产资源物流、宣城机械制造物流、黄山文化旅游物流等特色物流产业发展。

(二)物流通道。

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淮(北)宿(州)合(肥)芜(湖)黄(山)和亳(州)阜(阳)六(安)安(庆)等贯通南北的纵向物流通道,建设提升沿江、沿淮和合(肥)滁(州)六(安)等连接东西的横向物流通道,串连各级物流中心和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园区、口岸港区和多式联运中心,提高通道物流承载能力和转运效率,增强面向苏浙沪、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域的物流集聚辐射功能,打造内畅外通、开放型网状物流通道。

图Ⅰ:“十三五”全省物流发展区域布局

 

图Ⅱ:“十三五”全省“两纵三横”物流通道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快构建以综合交通通道为主骨架,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等级航道网为支撑,航空运输服务覆盖全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形成省内相互衔接、互联互通的快速物流通道。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线路、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促进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加强仓库、堆场、接驳、停车场等转运设施建设,改善物流装卸、搬运、分拣设备,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高标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促进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整合集聚,增强物流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配送中心规划,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优化城市商业区和社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加快快件分拨(转运)中心等骨干快递设施建设。

(二)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着力引进世界知名和国内龙头物流企业进驻安徽,支持设立区域物流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完善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物流企业诚信监督制度,引导我省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物流企业进行国家认证,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5A级物流企业。

(三)加快物流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加强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发展和信息共享,推动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推进港口、码头、货场、物流园区设施现代化。推进物流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加快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冷链等专业物流设施设备的研发应用。完善以物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补充、以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支撑的物流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一批有影响力的物流地方标准。加大物流标准实施力度,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制定工作。积极采用适合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国际先进标准。选择大型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售后服务平台、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等,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强重要物流标准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

(四)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大力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配送,实现物流绿色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着力提高车货匹配,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选用节能环保车辆、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物流设施设备。引导企业建立逆向物流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支持开展托盘租赁回收业务。加强危险品运输和仓储管理,强化物流过程的环境风险防范与控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

(五)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加快推进合肥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争取设立宣城保税物流中心(B型),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加强商务、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海事、国税等部门联动,实现保税物流园区仓储运输、信息服务、海关监管、报关退税等一条龙服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省内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跨境配送,为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物流服务保障。建立口岸物流联建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围绕物流业薄弱环节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在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十大工程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依托省级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包,建立健全全省物流重点项目库,分类管理、滚动实施。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项目建设属地负责制,强化部门帮扶企业联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物流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积极承接现代物流业转移。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对入选省重点项目库的物流项目,在资金、用地、规划等方面倾斜支持。“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物流重大项目,培育一批物流业新增长点。

五、重点工程

(一)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围绕我省装备制造、矿产能源、冶金建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等重点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产业配套物流,推动装备制造物流、煤炭物流、化工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业态发展。支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主动对接制造业物流全过程,积极介入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配送物流、逆向物流等全供应链环节,为制造企业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供应链服务。

专栏1 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

重点建设招商局物流合肥分发中心、深国际合肥现代综合物流港、淮北濉溪开发区物流园区、宿州皖北医药物流园、蚌埠华禹现代物流产业园、淮南煤化工物流园、滁州华塑物流园、六安舒城工业物流园、亳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马鞍山示范园区皖江综合物流基地、芜湖奇瑞新能源汽车物流配送中心、铜陵枞阳桥港工业园现代物流园、宣城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

(二)农产品和冷链物流工程。

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棉花、蔬菜、肉类、水果等农产品资源,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集配中心,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造提升物流设备设施,推广机械装卸、自动化拣选、电子交易、智能仓储等设备技术应用,开展集散配送业务。推进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改造,构建全流程质量监控和追溯系统。鼓励建设节能型冷库。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市场的生鲜农副产品直供基地,整合低温屠宰、低温冷冻、冷链运输、检验检疫、包装加工等设施资源,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专栏2 农产品和冷链物流工程

重点建设合肥周谷堆大兴农产品国际物流园、淮北农产品国际物流园、亳州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园区、宿州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蚌埠怀远上谷农产品批发市场、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淮南农副产品批发物流园、滁州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六安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马鞍山御香苑冷链保税物流加工园、芜湖皖南农林特产(茶叶)批发大市场、宣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庆农产品交易市场、黄山祁门综合农贸大市场等项目。

(三)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加强专业化物流园区和功能区建设,优化物流节点设置,形成“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配送队伍和客户”四级网络节点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和重要县、乡镇物流节点建设步伐,与电商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相匹配。鼓励“第三方智慧仓储、第四方智慧物流”等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商物流和仓储配送中心。依托合肥、芜湖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交易保障服务等基础性应用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提升电子商务物流的服务标准化、流程可视化、送达准点化,提高物流和库存周转率。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设立社区快递代收点。充分发挥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打造国际快递转运中心和分拨中心。提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发挥我省特色产品优势,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

专栏3 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重点建设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淮北凤凰山电子商务产业园、亳州圆通速递皖北区域现代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宿州砀山县电子商务产业园、蚌埠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蚌埠高科电商物流产业园、阜阳皖北快递产业园、滁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六安双渡现代电商物流产业园、马鞍山花山电商物流仓储中心、芜湖皖南快递产业园、芜湖顺丰电商产业园、宣城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融合发展集中区、池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庆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安庆市556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

(四)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快递向下”服务拓展工程、“新网工程”,加强农产品骨干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配送节点,搭建城乡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城乡消费品和物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提高共同配送能力。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网店建设,进一步发挥农资连锁企业、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专栏4 城乡配送物流工程

重点建设合肥乾龙现代物流园、宿州宿马城乡配送物流中心、合百大蚌埠皖北全渠道智能物流园、蚌埠华运物流配送中心、阜阳华源现代物流园建设项目、滁州明光广大物流园项目、马鞍山当涂农资及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芜湖林安商贸物流园、安得物流芜湖城乡综合配送中心、宣城联邦物流大市场、铜陵车站新区快速消费品物流中心、安庆岳西县物流配送中心、黄山天旺特色农产品冷链及仓储物流等项目。

(五)物流园区工程。

研究制定全省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方案,结合各地产业需求和区位特点,依托交通枢纽、口岸、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周边公路、铁路配套,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各市以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若干专业物流园区为辅助的园区布局。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工程,重点支持20个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增强园区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申建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

专栏5 物流园区工程

重点建设合肥商贸物流园、淮北中易物流园、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宿州佳达创智物流园、蚌埠迅捷物流园、阜阳公路物流港、滁州鸿耀物流园、六安传化信实公路港、六安翔盛现代物流园、马鞍山郑蒲港综合保税区、芜湖万开物流园、芜湖江北集中区华盛现代物流园、宣城双桥物流园、新兴际华铜陵东港物流园、池州站前区物流园、安庆物流园、黄山皖新物流园等项目。

(六)多式联运工程。

科学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公铁联运、铁水联运、陆空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基地。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建立全省统一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重点加强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安庆港、蚌埠港、阜阳港、凤阳港等港口建设,提升长江、淮河安徽段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完善水陆集疏运系统,推进大宗散货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等船舶运输组织方式。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以合肥、蚌埠、阜阳、芜湖为中心构建与铁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公铁联运网络系统。大力发展公路甩挂运输物流方式,支持各地开展甩挂运输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综合运输水平。

专栏6 多式联运工程

重点建设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淮北青龙山无水港铁路物流园、亳州高铁新区现代物流园、宿州宿马园区皖北中铁物流园、蚌埠皖北徽商物流港、蚌埠普洛斯物流园、阜阳铁路物流港、阜阳颍州港物流园、滁州港综合物流园、马鞍山郑蒲港二期、芜湖航空港亚洲物流中心、芜湖宝特铁路物流综合基地、芜湖中桩港口物流园项目、铜陵江北现代物流中心港区、安庆铁公水联运项目等项目。

(七)物流信息平台工程。

改造提升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整合商务、交通、邮政、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保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形成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和物流企业信息处理三级架构的覆盖市县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交通、自动识别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构建通联各地、覆盖全省、线上线下一体的物流云平台。鼓励物流园区和物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与共享,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支持物流企业开发应用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专栏7 物流信息平台工程

重点建设安徽洲峰电子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合肥中财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淮北传化公路港信息平台、宿州高新区云计算物流信息中心、蚌埠皖北物流信息中心、阜阳太和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滁州苏滁现代物流中心、六安城南现代物流园信息平台、马鞍山马钢物流信息平台工程、芜湖海元智能网仓项目、芜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推广应用项目、宣城传化物流公路港等项目。

(八)物流标准化工程。

研究制定安徽省物流业标准化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物流安全、物流诚信、绿色物流、物流信息、先进设施设备和甩挂运输、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等物流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标准研制,提高物流效率。支持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推广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全面推广甩挂运输试点经验。针对危险货物仓储运输、物流装备安全要求等强制性标准,推进物流设备和服务认证,推动行业协会、媒体和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物流标准实施,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推进物流领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专栏8 物流标准化工程

重点建设普洛斯肥东物流园项目、顺丰速运智能分拣合肥基地、芜湖托盘非改标及循环共用项目、芜湖家电城市配送及渠道标准化改造项目、芜湖日用快消品终端标准化配送体系建设项目、芜湖城乡邮政配送体系标准化建设项目、芜湖标准托盘生产线改造及智能化项目、马鞍山联合快递产业标准化建设等项目。

(九)大宗商品和再生物资物流工程。

围绕我省钢铁、有色、建材、煤炭、汽车、水泥、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重点建设一批跨区域物流分拨中心,提升大宗商品转运能力,大力发展现货交易,引导发展期货交易。支持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开展物流质押金融、物流保险等增值服务。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包装物、废旧金属、废旧电器、报废汽车、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等回收物流发展。积极拓展回收加工、信息服务、价格评估等业务,建成一批旧货物流分拣加工基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发挥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再生资源物流园。

专栏9 大宗商品和再生物资物流工程

重点建设天燃气宣城—黄山干线、天燃气江北集中区—芜湖干线、合肥—六安成品油管道、阜阳—亳州成品油管道、合肥诚通红四方综合物流基地、合肥循环经济园、淮北煤化工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界首再生金属橡塑物流园、滁州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六安霍邱开发区钢铁物流工程、马鞍山多功能铁路物流中心、芜湖煤炭物流园区、芜湖金山港公用码头及仓储物流、芜湖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拆解基地、宣城建材(钢材)物流交易中心、安庆吉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黄山昆仑物资综合贸易市场等项目。

(十)应急物流工程。

完善应急物流设施规划布局,加大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提升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利用各部门应急物流数据资源,强化应急物流数据保障能力。支持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应急物流统筹协调机制,重点建立健全应急物流调度运用机制、储备机制和激励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物流资源。加强应急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资源统筹、人才培训、理论研究等应急物流基础工作。

专栏10 应急物流工程

重点建设合肥新桥粮食现代综合产业园、合肥皖中食盐与日用消费品加工配送中心、国家(肥东)成品油储备能力建设项目、中储粮蚌埠15万吨粮食仓储项目、宿州城市物资综合储备中心、滁州15万吨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芜湖粮食物流产业园等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开放。

以行政审批、工商登记、财税、道路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的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宽物流企业行政许可相关政策。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减少前置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制定支持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和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措施。规范道路运输物流车辆技术审验制度,简化年审手续,优化审验程序。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搭建国际物流合作平台,推动省内物流企业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合作交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的指导、保护和风险控制。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构建长三角物流合作机制。

(二)规范市场秩序。

研究起草《安徽省物流业发展条例》,推动物流业发展地方立法,推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物流企业市场行为,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全省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定期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不良行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建立跨行业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加强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督促物流企业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加强物流车辆和设施设备的检验检测。禁止超载运输和违规超限运输。

(三)加大政策扶持。

加快完善投资、财税、用地、价格等政策体系,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省物流重点项目库整体纳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库,库内项目优先申报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建设基金,省、市、县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重点倾斜。整合利用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积极创新投资方式,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围绕物流业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享受研究开发经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物流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相关税收政策。加大对物流业的用地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物流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对分离后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重新开发建设的情况下,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可按有关规定暂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物流企业按有关规定在用电价格上按照一般工商业价格执行,在用水、用气等价格上执行工商业同价。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交通管理,对进入市区的物流配送车辆优先发放货车通行证,为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车提供便利。进一步放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的相关政策。加快出台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市内便利通行办法。

(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创新适合物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开展股权、特许经营权、信用保险保单、仓单、应收账单、动产抵(质)押贷款和保理等多种形式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外资、社会资本投资物流产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增资扩股、融资租赁、保险资金等途径筹集资金,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物流企业引入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多种新型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探索建立现代物流产业基金。

(五)强化人才支撑。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鼓励物流行业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物流人才的新模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实施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端人才。

七、规划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本规划贯彻落实。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制定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完善落实配套政策,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各市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年度目标、部门职责和重点举措,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等相关职能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规划实施评估和政策跟踪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相关服务

预约咨询 | 免费咨询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

181-2111-8831

邮件

tonew-sh@qq.com

其它

随访:电话预约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