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 供应链咨询案例和论丛 物流供应链咨询 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咨询

佚名 来自:网络 点击:

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三山”景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18日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镇江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等,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1.1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认真执行《镇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物流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重点工程推进为抓手,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服务配套功能,推广多式联运经营、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构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物流中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镇江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6%和14.5%;完成重点物流项目投资50亿元,其中,惠龙e通货运集配电子商务平台、招商局物流一期等项目的建成运营,对全市物流业发展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矿石等大宗货物和集装箱水路运输为主的港口物流,以大宗商品运输为主、具备铁水多式联运条件的铁路物流,以装备机械、危化品、农产品等为特色的公路物流,以及具备了依托周边三大机场,开展航空快件、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贵重物品运输的基本条件。全市传统物流服务加速向综合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变,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甩挂物流等特色物流逐步发展壮大。

物流载体能力逐步增强。全市以沿江、沿路、沿河为轴线的物流园区初步形成,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全市“三集”发展要求规划的5家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形成了综合物流园与专业物流园共同发展的格局。东部依托亿吨大港和国家级开发区形成港口综合物流园;西部以惠龙港物流为主体形成钢铁专业物流园;扬中和丹阳沿江区域形成以工程电气、汽配等地方特色制造业为支撑的专业物流园;城市南部形成以金山物流、农批市场为主的城市配送物流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2014年底,全市共有重点物流企业(基地)31家,其中,营收亿元以上物流企业10家。全市共有5A级物流企业1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14家,省级物流企业技术中心5家,涌现出了惠龙易通、建华物流、索普物流、飓风物流、中联网仓等一批在电商物流、危化品物流、供应链物流等诸多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总体来看,我市物流业发展已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但是,物流业“散、弱、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港口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利用结构不合理。全市万吨级码头及公用码头泊位数占比较少,港口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二是增值服务偏少,技术水平偏低,多数物流企业停留于运输、仓储、堆场、装卸、搬运等单一货运功能上。三是管理割据现象严重,大交通体制还未形成。四是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设施不足,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公共管理平台较弱,全市综合型现代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尚未建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运用面小。

1.2 面临形势

1.2.1 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镇江物流业发展将迎来广阔空间。应当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充分接受上海自贸区辐射,进一步发挥镇江岸线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打造完善的物流发展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物流基地。同时,互联网++战略加快实施,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业得到广泛应用,广大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二三产分离、制造服务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我市物流行业应加快形成以新技术、新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1.2.2 发展基础

与周边城市相比,2014年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不高,但是增长幅度较大,达10.9%,列全省第2,说明镇江的经济发展势头较足。经济的发展是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将带动物流需求快速成长,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1440556919658902.png

图1-1  2014年镇江与周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1.2.3 镇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2014年镇江市等级公路里程为7263公里,内河航道里程597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450公里;港口码头泊位数为340个,其中万吨级为48个。码头长度29222米,港口货物吞吐量15877万吨,其中长江港14061万吨,港口集装箱运量37.5万标准箱。

表1-1 2014年镇江与周边城市交通运输情况

城市

等级公路

(公里)

货运量(亿吨)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公路

水运

航空

南京

10355

1.21

1.51

25.6

2.10

无锡

7655

1.24

0.24

8.76

2.09

常州

8856

1.08

0.21

1.53

0.33

苏州

12665

1.20

0.11

0

4.78

镇江

7263

0.70

0.14

0

1.59

南通

18031

1.13

0.72

2.16

2.20

扬州

9270

0.65

0.51

0.31

1.21

连云港

11839

0.80

0.16

0.15

2.10

淮安

12197

0.56

0.58

0.25

0.71

盐城

17272

0.52

0.96

0.3

0.78

 

第二章  发展要求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镇江市港口岸线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全市“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建设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2.2 战略定位

总体定位是: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要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全市发展需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推进港口、物流、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将镇江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区域性物流中心

服务范围上,立足宁镇扬常泰,服务长江三角洲,辐射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服务对象上,重点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主要服务工程机械与装备、汽车及配件、钢铁、石油、煤炭、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积极服务粮油、农产品等农副产业,以及城乡商贸流通与配送业等。

功能定位上,运用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物流金融、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功能。提供运输、仓储、中转、信息处理、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代办货运业务等基础服务功能。强化沿江物流带腹地产业集聚功能,使沿江地区成为全市物流重大项目建设的密集区和主阵地,助推形成全市经济转型率先发展的新增长极。


  图2-1      镇江市物流产业辐射范围  


2.3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双提升、现代物流体系与专业特色服务功能相协同、集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目标。

全市物流业各阶段发展目标如下:

表2-1  2015-2020年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目标

指标分类

具 体 指 标

2014年   实绩

2015年      目标

2020年     目标

规模

目标

社会物流总额(亿元)

9210

10000

20000

社会物流总费用(亿元)

509

550

800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213.5

238

380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15.6

15.3

14.0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1.6

1.5

2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38

35

70

载体

目标

省级物流基地(企业)数(个)

14

16

25

交易额超100亿元物流基地数(个)

2

3

5

5A级物流企业(个)

1

1

2

 

 


第三章  空间布局及发展重点

 

综合镇江物流发展重点领域和货物流向,及江河、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因素,应着力构建一核三片八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引导镇江物流产业和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图3-1  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三片八区

3.1 一核

即镇江物流核心区,以新区大港为中心港区,辐射镇江 “金三角”(新区、扬中、丹阳东北部)以及谏壁、高桥、新民洲,凭借该区域优良的港口优势和占据全市70%的经济规模优势,打造以镇江特色港口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具体由“一基地、三中心”构成:

物流总部基地,以镇江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为依托,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打造一站式报关报检服务中心、长三角大宗散货交易中心、物流信息中心。构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物流组织和全市航运物流运营管理中枢,发挥物流产业总部职能,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规划镇江市整体物流活动,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多式联运中心,依托新区大港港区和高桥港区丰富的岸线、腹地资源,利用已经建设完成的大港三期四期工程,依托沪宁铁路大港铁路支线和连淮扬镇公路、铁路,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江海河”、“海陆空”、“公铁水”联运。

大宗商品仓储贸易中心,依托新区大港港区现有大宗散货处理能力,以及丹徒高桥港区物流港未来发展前景,大力发展煤炭的仓储、加工、贸易,开展期货交易,发布价格指数;依托高桥孟家港、润祥高桥港务公司,打造清洁能源特色物流基地;以京口中储粮、扬中中海粮油为基础,打造长三角粮油物流中心。

特种物流中心,以京口金港物流园和新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依托索普化工、宝华物流、恒伟物流、汇鸿冷链等物流企业,主要发展危化品物流以及冷链物流服务。

3.2 三片

1.西北片——以现有北汽华东(镇江)生产基地、江苏柳工、沃得重工、中福马、液压件、金海宏业、船山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发挥沿江深水岸线优势,规划建设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有序承接南京东部地区货运,发挥建华物流、船港物流、惠龙易通现有优势,集中发力钢材、木材、水泥、管桩、煤炭、矿石、清洁能源、新材料等大宗原材料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综合型的大宗商品供应链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基地。

2.东南片——依托沿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条件,利用东片公路物流港,扩大商贸物流发展领域,包括森工、医疗器械、家纺、灯具、皮靴等,打造辐射长江经济带的电商物流中心与商贸物流中心。

3.西南片——以宁杭、沿江高速公路与宁杭、镇宣高铁以及和扬溧高速公路对接,结合丹句公路的农作物生产带,西接南京,东接常州,利用句容农产品种植、园林绿化基地、新型城镇化等优势,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及南京城市圈的辐射,以郭庄镇、天王镇为中心,规划建设集公路、铁路、空港于一体的特色快速物流服务区。

3.3 八大物流功能集聚区

3.3.1港口综合物流集聚区

选址:以大港为核心区的长江港口经济带。

集疏运条件:长江沿线丰富的岸线和港口资源,沪宁铁路大港铁路支线和连淮扬镇公路、铁路。

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特种船舶、智能电气、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港口关联型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集装箱中转基地、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精品煤清洁能源加工与贸易基地、大宗散杂货集散基地与保税物流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以大港港区为重点,积极打造集仓储、加工、商贸、信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临港综合物流基地,通过疏港快速通道与港区、城区相连,实现“港园一体”、“港城一体”,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接轨上海自贸区,推进镇江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招商局物流、宝湾物流、汇鸿冷链物流、高桥孟家港煤炭选配精加工和润祥油品、LNG等清洁能源项目发展。

3.3.2 工程装备物流科技集聚区

选址:龙门港区-高资港区-句容宝华。

集疏运条件:紧临312国道、沿江公路、扬溧高速和润扬大桥,现有5万吨级泊位,远期可停靠10万吨级货轮,规划建设西部铁路物流中心。

功能定位:重点建设区域性大型装备、钢材、管桩、煤炭精加工、清洁能源、新材料等大宗生产资料加工贸易和集散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加快建设惠龙易通货运集配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现货交易平台、加工增值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鼓励金海宏业等生产型企业向仓储物流服务转型升级;支持龙门港区转型升级,大力扶持船港物流园做大做强,发展绿色物流,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句容宝华地区物流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提档升级,有序承接南京地区货运。

3.3.3 汽车及零配件物流集聚区

选址:镇江新区、丹北地区与扬中夹江两岸,规划建设东片公路物流港,丹徒规划建设北汽物流园,下蜀宝华一线规划建设句容公路物流园。

集疏运条件:紧邻泰州大桥、连淮扬镇大桥、沿江公路等。

功能定位:重点为丹阳、扬中、镇江新区、丹徒等地产业集中区提供物流配套服务,建设大宗货件集散基地。以丹阳五金工具、汽配产业为对象,服务汽车后市场,发力汽配配送服务,聚集汽车零配件产业,打造汽配供应链物流园,并为东南商贸物流园提供服务。

“十三五”发展重点:重点规划建设东片公路物流港,丹徒北汽物流园,句容公路物流园,依托丹阳宏福物流、扬中交通服务集聚区、北汽(华东)生产基地、句容宝华物流基地、正阳汽配基地等发展。

3.3.4 基础化工原料物流集聚区

选址:以谏壁为中心的沿江、沿运河一带。

集疏运条件:谏壁、大港、沿江公路。

功能定位:依托索普物流、宝华物流等,研究危化品物流解决方案,开展危化品储运专营与期货交易。

“十三五”发展重点:完善并加快出台金港物流园发展规划,推动索普集团转型发展;加快丹徒区临江物流园建设,建成西部综合物流产业带。

3.3.5 冷链物流中心集聚区

选址:镇江新区、句容片区、丹阳片区。

集疏运条件: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镇荣公路,丹句公路,312国道。

功能定位:依托句容、丹徒、丹阳等地时鲜蔬果特色农业种植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为主的物流基地,兼顾农资和农村消费品配送,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中储粮现代粮油物流园,依托汇鸿冷链物流基地、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镇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发展。

3.3.6 电商物流集聚区

选址:丹阳、丹徒片区。

集疏运条件:紧邻沪宁高速公路丹阳互通,高铁丹阳站,沿江公路,连淮扬镇公路。

功能定位:与电子商务紧密合作,依托镇江全市各类特色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仓储配送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依托大亚木业、鱼跃医疗、堂皇家纺、恒顺醋业、皮鞋雪地靴等优势产品,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电商物流仓库,与电商合作发展建设仓储配送基地(园区)。

3.3.7 陆空物流集聚区

选址:镇江新区,句容市天王镇、郭庄镇。

集疏运条件:南京禄口机场,镇江新区通用机场的航空货运优势,104国道和宁杭高速、沿江高速公路,连淮扬镇高铁、宁杭高铁、镇宣高铁,243省道,天王立交桥,扬溧高速公路。

功能定位:建设镇江新区空港物流区和配套融入南京禄口机场的句容空港物流园,面向沪、浙、皖、赣,实现货物配载、快递集散分拨服务的句容空港物流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完善空港物流基地规划,加快项目引进建设,规范提高货物配载、快递集散服务水平,形成镇江的陆空物流基地。

3.3.8 城市配送物流集聚区

选址:镇江市区集中在润州区、丹徒区,其他辖市依据自身规划确定选址。

集疏运条件:紧邻沪宁高速镇江入口、镇荣公路、338省道和312国道。

功能定位:依托镇江农产品批发市场、金山物流园以及邮政物流等,重点发展服务于城区的超市和快消品集散配送基地。

“十三五”发展重点:借力连锁超市,邮政枢纽,金山物流中心等,整合农产品流通加工,建设镇江城区日用消费品仓储配送中心。

 


 

第四章 主要任务

 

4.1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加强高端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发展重型装备物流与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优化制造业、商贸业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进一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提高多式联运比重。

4.2 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及标准化建设

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装备。依托陆路、水路“双十字”交汇的交通优势,努力推进技术装备的使用规范及标准,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标准化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进条码、电子标签、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库存管理系统(WMS)、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货代管理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专用车辆、内河船型、集装箱等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形成与全国乃至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化体系。

4.3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物流数字化建设,实现线上集配和线下储运的有机结合。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实现物流一站式服务。

4.4 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镇江的装备制造、汽配、钢铁、粮食等优势产业,依托长江、沿江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推进镇江市物流业发展,实现与苏南其他城市物流错位化,避免同质化竞争。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能力,探索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按照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

4.5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在仓库、堆场等推广金屋顶工程。加强危险品水运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推广应用铁路散堆装货物运输抑尘技术。

 

第五章  重点工程

 

5.1 多式联运工程

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以港口为核心,以长江水道、内河水道、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高铁为延伸,构建衔接顺畅的集疏运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江海河联运、海陆空联运、铁公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互联互通的物流通道规划与设计。

完善港口铁路、公路疏运设施,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以大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虚拟口岸”试点为突破口,争取保税物流“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以高资-龙门港、郭庄空港为试点基地,加强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等物流基础设施衔接,推进行业主管部门间协调管理,实现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业务双重“无缝对接”。

5.2 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港口: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建设以大港港区为中心港区,高资、龙门、谏壁、扬中、新民洲、高桥等各具功能特色港区的组合港口群;以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新港区开发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设施能力,加快临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镇江综合保税港区建设,打造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的产业大港。

公路:重点实施沿江高等级公路改造、推进连淮扬镇过江大桥建设。到202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9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一级公路1200公里,形成“五纵五横四射六联”的干线公路网。建设东片公路物流港,句容公路物流园。

铁路:完成高资港区、西来桥作业区通港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南延段和沿江铁路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公路和铁路组合交通优势。

内河航运:完成丹金溧漕河三级航道整治完善工程,完成谏壁三线船闸建设。开工建设九曲河、常金北线、便民河、高资河、句容河、大道河、太平河、新孟河等四级五级航道整治工程,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镇江航道网体系。

航空运输:加强镇江至南京禄口机场、常州机场和苏中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提高便捷性,完善我市物流多式联运功能。

5.3 物流园区工程

在严格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重要节点加快整合城市产业、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集中、集聚、集约“三集”园区发展,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周边公路、铁路配套设施,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发展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园区:建设扬中现代物流集聚区和飓风物流中心。推进扬中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集公路物流园区、省道服务区、汽车销售维修区、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综合办公区为一体的综合型公路枢纽。推进飓风物流中心依托镇江新区及丹阳滨江新城制造业和商贸业基础,发挥公路交通优势,提供公路物流、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等。

生产服务型园区:积极打造宏福汽配物流园、江韵物流基地、润祥油品物流园、北汽物流基地等生产服务型园区。推进宏福汽配物流园与北汽福田合作,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汽配物流集散中心。推进江韵物流基地建设国际、国内航空高附加值产品仓储、转运、加工、包装、快递、配送物流基地。推进润祥油品物流园建设集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油品码头基地。

商贸服务型园区:推进汇鸿冷链物流基地、中国供销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新区城市配送物流园建设运营。汇鸿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集交易市场、仓储、配送、加工、展销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基地。中国供销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集展示综合服务大楼、农副产品交易区、日杂百货交易区、仓储区、配送区、水果蔬菜交易区、农资交易区于一体。新区城市配送物流园为扬中、丹北地区开展城市共同配送。

口岸型园区:建设扬中市临港物流园区、丹徒临江现代物流园。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大宗物资为主要货种,提供储存、加工、交易、配送、商务配套、咨询培训等物流功能。

综合型园区:打造惠龙易通、镇江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惠龙易通通过加快电商平台建设,提供电子交易、流通加工、物流金融等一站式服务;镇江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提供仓储配送、集装箱作业、加工、报关报检、保税物流等服务。

5.4 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

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力度,满足粮食收储需要。引进先进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切实改善粮食仓储条件。规划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加大项目招引,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冷链物流基地。

建设汇鸿国际冷链物流基地、支持恒伟物流总部经济发展,推进华东农产品物流园及镇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扩大这些物流企业的税收、就业等经济效应。此外,推动冷链设施设备标准化项目建设,加快康飞机器冷链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及冷藏车规模扩产,将镇江建成全国重要的冷链运输设备制造基地。

5.5 城乡配送物流工程

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并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加快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配送体系发展,建设服务连锁经营企业和网络销售企业的跨区域配送中心。

大力支持邮政速递、金山物流、农批市场等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推广应用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先进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电子标签、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先进物流技术。支持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平台支撑。

5.6 绿色物流工程

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鼓励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程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强危险品水运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

依托大港港口采用标准集装箱运输,减少返空、运回运输,利用平库及立体仓库储存,减少露天堆场,建立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并进行日常营运监控,使得大港港口建成绿色生态港口。依托丹徒高桥港区等地发展LNG物流,推动能源物流高端化、绿色化,加快LNG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样化的LNG物流体系,发展LNG相关高附加值业务。依托全市“金屋顶”计划,将此计划运用到物流仓库、堆场建设中,实现节能、集聚等绿色环保仓储功能。

5.7 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物流园区、商业设施等建设,整合配送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建成一批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探索利用高铁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结合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完善一批快递转运中心。以中联网仓等为代表,发展数字化物流仓储服务中心,为电子商务提供先进的物流系统服务。

5.8 智慧物流工程

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梳理镇江物流信息资源,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交通、海事、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共享能力;加强物流枢纽信息系统建设,推广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应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风险;重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与大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和配套对接,满足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快运快递、危险品物流等多样性物流需求。

5.9 物流标准化工程

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契机,集聚物流装备产业,提升物流科技水平。主动适应现代物流及时制发展方向,开展物流业标准化和新技术示范工程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应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引导惠龙钢铁、宝华物流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家行业协会合作,领衔制定本领域标准,增强企业影响力。实现在钢材加工中心设备和危化品物流领域的标准制定及认定工作。

同时推广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货物跟踪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引导重点物流企业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实现网络化运输。鼓励建设全自动化物流中心,采用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自动输送分拣线分拣作业、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操作等,实现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5.10 物流金融工程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物流企业,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税仓业务、物流保理等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5.11 物流市场拓展工程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加强镇江港口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完善多式联运。对外拓展物流服务区域,吸引周边地区的货运到镇江港口进行运输。促进二三产业分离,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大港港区、高资-龙门港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示范区,设立全市农副产品现代物流配送改造点。推动全市规模骨干企业加快物流外包或组建自身的物流公司,鼓励企业共同制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或整体的物流整合、分离、外包方案;鼓励企业搭建物流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物流技术研发工作。

引进培育大型物流服务企业,完善物流企业功能,提升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运用水平。鼓励现有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支持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综合型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发展总部型物流企业,吸引全球知名物流公司在镇江设立区域性物流总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完善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设立办公室,牵头负责推进物流业协调发展。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针对物流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适时调整规划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统筹物流发展资源,促进全市物流产业健康发展。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加强企业间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快建立全市现代物流协会,依托协会与智库建立第四方物流平台,做好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和宣传推广、行业统计、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行业规范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6.2 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并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同时制定加快镇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物流产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物流项目的仓储设施用地涉及农用地的,由所在地政府从年度用地指标计划中优先解决,符合点供条件的,支持其争取省土地点供指标。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加大投融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继续通过政府投资对物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通过鼓励开辟航线航班,集装箱运输优惠通行,清理规范港口税费,优化大港、高桥、谏壁、高资岸线资源,保障港口建设资金等支持港口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引导港口提升服务功能,扩大货源,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以PPP形式组建市港投集团,整合镇江全港(包括运河)岸线资源及大港一、二、三、四期资产,通过互相参股、股权转让等方式组团发展。

6.3 人才保障

构建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加快搭建高校和企业互动对接平台,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建立镇江市十大杰出物流人才评选制度。依托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院校,重点培训仓储管理、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物流管理人才,重点引进物流规划师、国际贸易运输和物流经营型人才。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实验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

6.4 市场保障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综合措施,重点扶持本地经营状况较好、有发展潜力的省级以上重点物流企业,使之发展成为镇江乃至苏南地区物流标杆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国内有实力的知名物流企业以参股、设立分支机构、兼并重组等形式,进入本地物流市场,借力发展和繁荣本地物流市场。鼓励和支持生产制造等企业外包物流服务,鼓励货运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公司转型,逐步形成生产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局面。加强江海河、海陆空、铁公水资源与业务整合,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建设,对揽货业务进行解决方案支持。


附件1

镇江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工 作 任 务 分 工 安 排

 

    一、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一)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加强高端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发展重型装备物流与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市经信委、发改委会同商务局负责落实)

(二)优化制造业、商贸业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市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会同发改委负责落实)

(三)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进一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提高多式联运比重。(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会同经信委、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二、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

(四)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市科技局会同发改委、经信委、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五)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装备。(市交通运输局、经信委会同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公安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六)依托陆路、水路“双十字”交汇的交通优势,努力推进技术装备的使用规范及标准,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标准化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进条码、电子标签、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库存管理系统(WMS)、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货代管理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专用车辆、内河船型、集装箱等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形成与全国乃至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市质监局会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三、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七)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物流数字化建设,实现线上集配和线下储运的有机结合。(市经信委、发改委会同科技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公安局、镇江海关、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八)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市发改委会同经信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公安局、镇江海关、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九)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实现物流一站式服务。(市交通运输局、经信委、发改委会同科技局、商务局、公安局、镇江海关、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四、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镇江的装备制造、汽配、钢铁、粮食等优势产业,依托长江、沿江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推进镇江市物流业发展,实现与苏南其他城市物流错位化,避免同质化竞争。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能力,探索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按照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市发改委、经信委会同交通运输局、商务局负责落实)

五、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十一)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市交通运输局会同经信委、发改委负责落实)

(十二)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在仓库、堆场等推广金屋顶工程。(市交通运输局、商务局会同发改委、经信委、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三)加强危险品水运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市交通运输局、镇江海事局负责落实)

(十四)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市发改委、经信委会同商务局、交通运输局、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五)推广应用铁路散堆装货物运输抑尘技术。(市交通运输局、质监局负责落实)

六、多式联运工程

(十六)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市交通运输局、经信委会同镇江海关、商务局、质监局负责落实)

(十七)以港口为核心,以长江水道、内河水道、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高铁为延伸,构建衔接顺畅的集疏运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江海河联运、海陆空联运、铁公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互联互通的物流通道规划与设计。(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局负责落实)

(十八)完善港口铁路、公路疏运设施,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以大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虚拟口岸”试点为突破口,争取保税物流“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以高资-龙门港、郭庄空港为试点基地,加强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等物流基础设施衔接,推进行业主管部门间协调管理,实现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业务双重“无缝对接”。(市交通运输局会同镇江检验检疫局、镇江海关负责落实)

七、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十九)港口: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建设以大港港区为中心港区,高资、龙门、谏壁、扬中、新民洲、高桥等各具功能特色港区的组合港口群;以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新港区开发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设施能力,加快临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镇江综合保税港区建设,打造港产城三位一体的产业大港。(市交通运输局、商务局、镇江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

(二十)公路:重点实施沿江高等级公路改造、推进连淮扬镇过江大桥建设。到202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9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一级公路1200公里,形成“五纵五横四射六联”的干线公路网。建设东片公路物流港,句容公路物流园。(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二十一)铁路:完成高资港区、西来桥作业区通港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南延段和沿江铁路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公路和铁路组合交通优势。(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二十二)内河航运:完成丹金溧漕河三级航道整治完善工程,完成谏壁三线船闸建设。开工建设九曲河、常金北线、便民河、高资河、句容河、大道河、太平河、新孟河等四级五级航道整治工程,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镇江航道网体系。(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二十三)航空运输:加强镇江至南京禄口机场、常州机场和苏中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提高便捷性,完善我市物流多式联运功能。(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八、物流园区工程

(二十四)在严格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重要节点加快整合城市产业、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集中、集聚、集约“三集”园区发展。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发展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市发改委、经信委、规划局、国土局负责落实)

九、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

(二十五)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力度,满足粮食收储需要。引进先进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切实改善粮食仓储条件。规划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加大项目招引,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冷链物流基地。(市农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负责落实)

(二十六)建设汇鸿国际冷链物流基地、支持恒伟物流总部经济发展,推进华东农产品物流园及镇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扩大这些物流企业的税收、就业等经济效应。此外,推动冷链设施设备标准化项目建设,加快康飞机器冷链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及冷藏车规模扩产,将镇江建成全国重要的冷链运输设备制造基地。(市经信委、农委、商务局负责落实)

十、城乡配送物流工程

(二十七)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并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配送体系发展,建设服务连锁经营企业和网络销售企业的跨区域配送中心。(市商务局、经信委、交通运输局、财政局会同住建局、农委、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二十八)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市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会同公安局、住建局、农委、质监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二十九)大力支持金山物流、外贸冷库、农批市场等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推广应用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先进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电子标签、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先进物流技术。支持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平台支撑。(市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农委负责落实)

十一、绿色物流工程

(三十)依托大港港口采用标准集装箱运输,减少返空、运回运输,利用平库及立体仓库储存,减少露天堆场,建立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并进行日常营运监控,使得大港港口建成绿色生态港口。依托丹徒高桥港区等地发展LNG物流,推动能源物流高端化、绿色化,加快LNG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样化的LNG物流体系,发展LNG相关高附加值业务。将“金屋顶”计划运用到物流仓库、堆场建设中,实现节能、集聚等绿色环保仓储功能。(市交通运输局、环保局、经信委会同相关辖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十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三十一)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物流园区、商业设施等建设,整合配送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建成一批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探索利用高铁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结合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完善一批快递转运中心。以中联网仓等为代表,发展数字化物流仓储服务中心,为电子商务提供先进的物流系统服务。(市商务局、经信委、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三、智慧物流工程

(三十二)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梳理镇江物流信息资源,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交通、海事、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共享能力;加强物流枢纽信息系统建设,推广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应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风险;重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与大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和配套对接,满足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快运快递、危险品物流等多样性物流需求。(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镇江海关、工商局、国税局负责落实)

十四、物流标准化工程

(三十三)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契机,集聚物流装备产业,提升物流科技水平。主动适应现代物流及时制发展方向,开展物流业标准化和新技术示范工程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应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引导惠龙钢铁、宝华物流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家行业协会合作,领衔制定本领域标准,增强企业影响力。实现在钢材加工中心设备和危化品物流领域的标准制定及认定工作。(市质监局、交通运输局、经信委负责落实)

(三十四)推广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货物跟踪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引导重点物流企业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实现网络化运输。鼓励建设全自动化物流中心,采用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自动输送分拣线分拣作业、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操作等,实现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市质监局、交通运输局、经信委、科技局、邮政管理局负责落实)

十五、物流金融工程

(三十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物流企业,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税仓业务、物流保理等物流金融业务模式。(镇江银监分局、人民镇江支行会同市经信委负责落实)

十六、物流市场拓展工程

(三十六)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加强镇江港口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完善多式联运。对外拓展物流服务区域,吸引周边地区的货运到镇江港口进行运输。促进二三产业分离,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大港港区、高资-龙门港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示范区,设立全市农副产品现代物流配送改造点。推动全市规模骨干企业加快物流外包或组建自身的物流公司,鼓励企业共同制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或整体的物流整合、分离、外包方案;鼓励企业搭建物流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物流技术研发工作。(市交通运输局、国资委、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负责落实)

(三十七)引进培育大型物流服务企业,完善物流企业功能,提升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运用水平。鼓励现有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支持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综合型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发展总部型物流企业,吸引全球知名物流公司在镇江设立区域性物流总部。(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会同辖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附件2

近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列表

 

重点项目

项目说明

基础建设工程

高桥港区建设项目

镇江高桥港区,所在河段上起和畅洲左汊镇扬河口,下至江都三江营淮河入海口上游的跃进闸,全长15.5公里。由镇江市口岸和港口管理局负责主导该项目的推进,主要包括港口岸线利用、陆域布置、水域布置和相关配套设施等四方面建设内容,岸线开发尽量建设公用码头,如孟家港码头。项目竣工运营后,将进一步提高镇江港岸线资源开发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资、龙门、谏壁、大港港区现有公用码头的运转负担。

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

大力推进镇江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围绕汽车配件、钢铁、橄榄油等进出口物流重点领域,统筹规划一批专业化保税物流中心,配备自用型保税仓库、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设施,并搭建进出口商品展销平台,后续还可渐进式地扩充保税区的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中心等功能。项目竣工运营后,将加快形成大物流、大通关、大开放体系,实现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物流的联动发展。  

粮油仓储贸易中心建设项目

依托中储粮油、润华7万吨码头项目,建设集粮油存储、粮油运输、粮油加工及粮油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粮油仓储贸易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散粮中转设施、集装箱中转区、中转仓库、粮食平房仓、食用油罐、综合楼及生活服务设施、停车场、铁路专线改扩建等。项目竣工运营后,不仅将成为全市最大的粮油集散中心,更有助于粮食及农副产品物流产业链的延伸,带动粮油加工和粮油商贸的不断发展。

LNG清洁能源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紧抓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的机遇,依托高桥三益桥码头、润祥高桥港务公司,引进LNG合作项目,加快LNG运输设备、LNG配气设备、LNG加气设备等设施建设,构建船舶、管道和公路的多样化、多层次LNG运输体系,并适时发展LNG设备租赁和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业务。项目竣工运营后,可为镇江、南京都市圈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提供LNG物流服务,以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降低物流车辆运输成本。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在新区内建设冷链物流中心,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冻肉、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冷链物流业务。在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建立冷链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并搭建冷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竣工运营后,可集结康飞、飞驰、恒伟物流、镇江外贸冷库等冷链物流资源,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打造服务南京都市圈的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

新区物流总部基地

在新区内打造物流总部基地,充分发挥临近港口的优势,集中海关、国检、航运管理、海事、边检等部门形成一站式办事平台,发展与港航相关的金融、保险、咨询、海运服务、救援、货代、信息处理、流通性加工等增值服务。项目竣工运营后,将在基地内集聚一批航运物流企业总部,实现全市航运资源的整合。

句容陆空物流总部基地

在句容市内打造陆空物流总部基地,对接南京禄口机场,吸引物流、代理、快递、金融服务等企业设立管理型和运营型总部,重点发展航空快件、贵重物品、鲜活货物和精密仪器的运输,并适度发展对航空依存度较高的相关领域加工业。项目竣工运营后,将实现“港口+公路+航空”的多式联运。

江苏船港综合物流园项目

发挥岸线、铁路专用线、公路、区位优势,由港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主要建设网上信息交易平台、网下信息交易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结算中心,具有集商业、物流、办公、服务、餐饮、住宿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平台,重点发展是港区物流、铁路物流、专线物流、配载物流、冷链物流及其它特色物流。项目规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用地1200亩,实现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引进500家以上中小物流公司入驻。

企业引进工程:三引进

物流企业引进项目

重点引进物流地产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等三类物流企业总部:

l    物流地产企业,引入普洛斯、嘉民、丰树、宝湾、宇培等国内外专业物流地产商。

l    物流运输企业,引入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远洋运输公司等港口航运企业,引入上海信隆物流有限公司、上海交荣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上海翰森雪佳冷藏物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公司。

l    物流仓储企业,引入ACS雅仕国际快递(空运)有限公司、GZ粤洋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等仓储公司。

加工企业引进项目

重点引进钢铁加工企业、煤炭加工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蔬菜加工企业:

l    钢铁加工企业,引入江阴长三角钢贸集团、沙钢集团、新长江实业集团、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

l    煤炭加工企业,引入大屯煤电、徐矿集团、天能集团、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等企业。

l    粮油加工企业,引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

l    蔬菜加工企业,引入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和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商贸企业引进项目

与镇江市物流业重点发展领域相匹配,重点引入钢铁、煤炭、粮油等大宗商品商贸企业和小商品商贸企业:

l    大宗商品商贸企业,引入苏州弘冠大宗商品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安可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比诺永盛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文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

l    小商品商贸企业,引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小商品贸易有限公司、浙江义乌小商品贸易公司等企业。

产业提升工程:五平台

智慧港口平台建设项目

以大港综合物流园区“虚拟口岸”工程为突破口,优先发展“虚拟海港”,并引进和推广“虚拟仓库”的先进理念,打造“智慧港口”平台,从而实现港口与船公司、铁路公路、场站、货代、仓储等港口相关物流企业的无缝连接,实现港口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和自动化,降低港口物流服务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港口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全市港口物流服务和管理智能化。

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深化“云神工程”建设,依托镇江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大型物流企业进行物流信息数据处理研究,以云计算、云服务、物联网技术为手段,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量一体化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相结合,提升物流数据处理分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智慧镇江”标志性工程。

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项目

依托惠龙港钢铁交易中心和中储粮仓储物流项目,在物流总部核心内打造钢铁交易平台和粮油交易平台,为大宗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网上交易、行情分析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大宗商品的订单、竞买、竞卖、招标、撮合、挂牌等多种交易处理。

小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

顺应网络购物快速发展的趋势,依托邮政、顺丰等快递企业,淘宝、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和眼镜、雪地靴等当地小商品制造企业,发展和提升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支撑平台。项目竣工运营后,将扩大镇江小商品的市场辐射范围,带动全市城市配送物流的发展。

产业联动平台建设项目

通过建立产业联动平台,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联动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通过设施整合、信息共享、运营衔接、技术融合、环境营造等措施培育镇江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制,依托专业物流企业,规划一批汽车物流园、钢铁物流园、化工物流园等专业化物流园区。物流业与其他服务业联动,构建现代物流业与商贸、会展等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钢铁、粮油产品的相关期货交易业务;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互动,加强仓单质押、融资租赁等物流金融产品创新。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3日印发




 


 

相关服务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