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公司有没有供应商管理? | 供应链咨询案例和论丛 物流供应链咨询 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咨询

作者:Bob Liu 来自:投稿 点击:

你们公司有没有供应商管理?

ChatGPT 颠覆了整个咨询行业!不会用的公司和咨询师必然淘汰!
马上体验学习ChatGPT及其它大模型:点击体验(需输入会员密码)

注册会员无需翻墙即可使用 ChatGPT特惠:

  • (1)包月使用299   包年使用2999  | 微信:18121118831联系;
  • (2)送一个月以上的咨询报告库VIP会员,可以浏览下载上万篇咨询和行业报告

 
凡是个公司就有供应商,但不一定有供应商管理,年营业额成千上万亿元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不然。如果你探究这几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了:
 
1.       公司有没有清楚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从供应商分类、选择、签约到供应商绩效管理和集成?
2.       公司有没有统一的、职责清晰的供应商管理组织?
3.       公司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KPI体系和信息系统?
 
有没有清楚的供应商管理流程?
 
就流程而言,不要把订单层面的流程与供应商层面的流程混为一谈。很多公司有的只是订单层面的流程,而订单层面的流程替代不了供应商层面的流程,也解决不了供应商层面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有招投标法,要求国企达到一定金额的采购项目一定要公开招投标。招投标流程挺完整(尽管并不一定合理),一标一议,力求每一标都最优化。招投标是订单(项目)层面的流程,看上去解决了订单层面的问题,但是几年后回头一看,发现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来了:采购开支非常分散,本来某个采购项有3个供应商就足够的,结果有N个供应商在供货。这意味着采购得去管理N个供应商,管理资源摊得太薄,哪个也管不好;采购额太分散,公司对哪个供应商来说都不是主要客户,一有大范围的短缺,哪个供应商也不把你当回事;年度降本很难谈:你就采购那么一点,还要我年复一年地降价?质量问题也是,引不起供应商足够的重视,摁下葫芦起了瓢。这些都成了供应商后续管理的灾难。
 
所以,订单层面的流程是"小优化",没法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
 
没有标准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一旦有了需求,供应商选择、谈判、签约就如扔骰子,怎么选、选什么,完全取决于经办人的个人能力,质量和结果很难预计。这样就难保选准最合适的供应商,导致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就成了旷日持久的挣扎,不但是采购方,而且是供应商。这就如不合适的婚姻,双方都是受害者。
 
这种情况,公司大了,就更成问题。看看国内的大型国企、央企,哪个没有几十个分公司或分部?动辄几百成千人的采购团队,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就不可能有一致的、可预见的供应商管理结果,即在寻源阶段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在后续管理上最大化供应商的绩效。即使运气好,选对了供应商,后续管理跟不上,不但没法保证供应绩效,而且导致优良供应商保有率低。没法保证供应绩效好理解,为什么会导致优质供应商流失呢?原来,流程不健全,不意味着不管理供应商;管还是管,但大都是事后管理,而事后管理对双方的成本都更高。比如在建筑、房地产业,供应商管理相当不健全,有供应商选择(招投标),比如最低价中标,但没有系统的后续供应商管理,采购只有在供应商发生大问题了才介入,采取惩罚措施,收拾烂摊子。这就如有些做爸爸的,平时不管孩子,管的时候就是孩子因为捣乱、成绩不好等被告上门来,管理措施就是打屁股。这样的爸爸是坏爸爸,因为即使是好孩子,也给这样管坏;这样的客户也是劣质客户,即使是好的供应商,也会最终给毁掉。这样的采购自然是劣质采购。“鸟泽良木而栖”,优质供应商也会逆向淘汰劣质客户。 
 
可以这么说:供应商管理流程不健全的客户不是优质客户。粗放管理,或者放任自流其实对双方都是高成本。可喜的是有些公司理解这点,开始着手提高优质供应商的保有率。比如我有一个客户,在接受系统的供应链与供应商管理培训后,推动一个六西格玛项目,着手提高优质供应商的保有率。不幸的是,很多公司不理解这点,就一直在淘汰与反淘汰中挣扎——没有系统的供应商选择流程,他们选了错的供应商,所以就得花很多精力来淘汰;没有系统的供应商后续管理流程,没法有效管理优质供应商,就被优质供应商逆向淘汰。顺便提及一句,如果你的供应商不愿跟你做生意,那八成不是供应商的问题——供应商哪有不想做生意的呢?这问题八成是采购方自己的问题。
 
 
 
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
 
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好理解,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似乎难以理解:那采购部门算什么?其实在很多公司,采购不过在名义上是管理供应商的对口部门,供应商管理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承担,政出多门,采购并没有起到协调、领导相关部门一致对外的作用。这些公司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就注定没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举个例子。针对一个大客户,有个供应商的销售分三个班子:与采购对接的是一个班子、与产品设计对接的是另一个班子、与生产运营对接的是第三个班子。为什么有三套班子?因为在供应商眼里,这客户不是一个,是三个,三者之间往往不通声气,政出多门,形不成合力,比如采购因为拿不到年度降本而威胁淘汰供应商,但设计一有新图纸,还是马上给这个供应商询价。这注定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采购方会处于劣势,尽管他们可以利用采购额来强势地压供应商。这对战略供应商的管理影响更大。战略供应商难管理,很多时候是因为采购方形不成合力,各部门的利益诉求不同,形不成合力,被供应商利用,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这个大客户在全球还有几十个分公司,各分公司的采购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对每一个分公司,供应商又得设立三套班子来支持。所以,名义上采购是管理供应商,实际上是几十个实体的采购、设计、运营部门在一起履行供应商管理职责。这么多的实体、部门,可以想象,在公司层面形成合力该有多困难,导致公司的规模优势被肢解,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容易被各个击破。人人都在管,其实就是没人管。有个公司,供应商管理是如此分散,以致有的供应商因严重的质量事故、廉政问题被总部取消交易资格,下面的分公司还当作优选供应商,还在继续做生意。
 
还有些公司,特别是有些大型国企、央企,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引起腐败问题,人为地切割采购和供应商管理职能,系统地制造“人祸”。比如有个公司的采购部设有7个副总裁,任何系统、流程、政策的改进,都得7个老总一一点头,你就知道要做点什么有多难了。我到一个年采购额几千亿的大型央企,问如果某个供应商的绩效出了问题谁负责,或者说谁站到管理层面前解释?答曰采购。我说你们公司的采购有几百成千人,究竟是哪个采购?答曰还是采购。我说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会是谁?答案是采购部门的老总x。他是采购的老总,当然所有采购的问题最后都能归结到他那儿去,但他事无巨细都做吗?说白了,就是没人负责。这个公司为了防止腐败,把供应商管理切割到多个职能,每个职能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典型的集体责任制。这种切割与专业化是两回事。在北美,很多企业的采购职能也会切割,但切割是围绕专业,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制衡制度。这就如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被切割为三大块,但每一块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比如行政那一块不是为了防止腐败和独裁,就选三个总统,搞所谓的集体责任制。集体责任制说白了就是没有责任制。集体责任制不等同于民主。其实在民主社会,真正的责任制都是个人责任制。反映到企业管理上,就是每一件事、每一个东西都有唯一责任人,问题出来了,这个人先挨批,至于下一步他要去批谁,那是他的责任机制。
 
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没有明确的责任人,供应商就变成了“公共资源”,公司的各个职能只有索取,没有管理和培育,供应商的应得权益也得不到保护,妨碍了供应商的发展、提高,反过来影响到采购方。这些年,我到一些大型国企、央企,发现解释唯一责任人的概念很困难。在一些北美企业,这点很直观,比如我在硅谷的第一份工作是供应链业务经理,负责管理一些供应商,如果某个供应商的整体绩效有问题,我是第一个责任人(因为是我的供应商),负责分析根源,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根源是质量问题,那么质量或设计人员会跟进;如果是产能问题,那么我自己会跟进解决。采购是公司与供应商的界面。作为供应链业务经理,我会统一协调公司对供应商的战略,也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这是这个职位清楚的职责:我有这份工作,就要做这些事。供应商也清楚,有问题自然会联系我。在一些本土企业,这种责任体系不清楚,供应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不得不在采购方找“靠山”,反倒系统地制造了很多腐败问题。
 
 
 
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KPI?
 
我接触过挺多非生产性公司(国内500强的公司,大多划入此类),说起供应商绩效,大家都说在统计。那你们怎样统计按时交货率?答案往往是我们发问卷调查,半年一次,给各分公司、部门的当事人,让他们打分。再问你们有没有ERP,跟供应商的业务是否是订单驱动的,答案多是肯定的。那为什么不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呢?这时候你就会听到各种答案,大多都是有道理的,但结果都一样:我们没法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
 
按时交货率直截了当,你要么是按时,要么是不按时。如果连这样的指标都不能客观统计,这公司其实没有供应商管理的KPI体系;有的只是一些人对供应商绩效的主观映象。这后面其实反映了管理上的粗放,即没法细化到订单层面。这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非生产企业:订单和供应商层面的事都没做细、做到位,注定在供应商绩效上长久挣扎。
 
既然你连按时交货率那样客观、直观的指标都没法客观统计,那几千几万人的公司,职能差别、地域不同、激励机制不同,你能准确量化、统计主观映象的可能有多大?你的供应商绩效KPI的可信度又有多少,指导供应商层面决策的价值又有多大?供应商自然知道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映象,所以他们的精力就花在让相关统计人满意上,而不是真正地改进他们的组织、系统、流程,把绩效真正做上去。
 
这KPI的后面也反映了信息系统问题。对于大公司来说,信息系统的问题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没有通用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是系统太多——总部和分公司大都有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是孤岛,没有统一的材料编码,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编码,要统一、集成就无从谈起。结果就是苦了一帮干活的,从经理到职员,大把的时间花在搜集、整理数据上。同一供应商,或者同一采购项,最后数张Excel表单合并到一起的时候,张三跟李四统计的数字如果能吻合,概率就如中彩票。就这样,跟供应商有关的信息就支离破碎,隐藏在多个系统里。支离破碎的信息注定支离破碎的管理和决策,而公司层面、供应商层面的决策就注定难以优化。
 
回头对照上述三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流程、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KPI和信息系统,供应商管理注定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注定达不到供应商管理的期望,即在战略寻源阶段确定最合适的供应商,在供应商后续管理阶段达到最佳绩效。支离破碎的供应商管理没法形成公司层面的合力,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影响了公司的总体绩效。在我的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上有一系列的文章,都是围绕供应商管理写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阅读

 

相关服务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