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绿色金融力促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观点与方案

佚名 来自: 安永 2021-07-22

安永:绿色金融力促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之路。绿色金融作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解决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快速发展,强力支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愈加完善、谋篇布局愈加成熟,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绿色发展”被提及11次,“绿色转型”被提及6次,指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之路。绿色金融作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解决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快速发展,强力支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pexels-skitterphoto-240040.jpg

01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在“十三五”期间蓬勃发展,为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在“十三五”时期已初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实践相互作用,中国绿色金融在信息披露要求、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绿色金融创新、地方绿色金融及绿色金融激励约束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尝试,持续稳定地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将继续完善,发挥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支持作用。在“十四五”开局,相关职能部门已释放出信号。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0年12月提出“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提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成熟,适应碳中和的需要。

02 绿色贷款:渐入佳境的绿色金融成熟产品

中国绿色贷款政策体系从2007年开始构建以来,基本已形成以统计制度和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作为中国绿色金融中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产品,绿色贷款在推动中国社会绿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人民币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1。

银行贷款在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占据绝大比重。2020年中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34.8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为20.0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7.5%2。因此,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贷款,对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推进“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对绿色贷款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绿色贷款或迎来发展窗口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加强绿色贷款环境信息披露,探索绿色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创新,加大具有减排效应的绿色贷款规模。

03 绿色债券:有望实现井喷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绿色债券作为近年来绿色金融的明星产品,发展态势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国自2016年发行第一支贴标绿色债券以来,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约为人民币1.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3。约90%的绿色债券发行期限均在3年以上,为绿色产业提供了中长期资金支持。中国绿色债券标准日臻完善,绿色项目界定更加科学准确,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更加规范,与国际主流绿色标准进一步协同。

展望“十四五”,绿色债券有望实现井喷式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在今年6月发布并于7月1日正式生效,绿色债券与绿色贷款一同被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已开始探索绿色债券的创新模式,“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等创新品种不断面世,未来可探索和丰富绿色债券应用场景,进行品种创新,发挥绿色债券在乡村振兴、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服务小微等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04 碳市场与碳金融:实现“双碳”目标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碳市场作为节能减排有效的市场化工具,被全球各大经济体运用。中国碳市场在经过7+2试点运行以来,在机制设计、制度搭建、市场参与等方面已经积累丰富的地区经验。截至2020年8月末,七个先行启动的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人民币92.8亿元4。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速,全国共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已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蓄势待发。

纵观中国碳市场发展进程,碳交易活跃程度有待加强,碳金融产品创新有待丰富。碳金融产品的推出可有效增强市场活跃度,扩大碳市场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行低碳投资,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支持。“十四五”期间,以碳市场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创新将迎来政策利好,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碳结构性存款、碳资产挂钩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在政策刺激下落地发展,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优势,同时为金融机构打开业务发展空间。

05 绿色保险:为绿色低碳产业保驾护航

保险行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也是最早介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部门。保险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和资金运用的功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传统行业低碳转型。在全球气候明显恶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保险作为企业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手段,给保险行业提供了更多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同时新能源因其自身发电不稳定性、政府补贴退坡、补贴发放不及时等因素影响其稳定运营。光伏辐照指数保险、光伏组件效能保险、光伏电站运营保险、收入损失补偿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为光伏企业因资产受损或因天气原因导致的收入损失提供保障。

中国已宣布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5,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6亿千瓦6,行业发展空间较大。保险行业积极探索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绿色产业运营保险等创新绿色保险及服务,发展巨灾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成熟险种,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此外,从保险公司资金端看,险资的绿色投资,一方面解决绿色产业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未来收益期长、投资安全性高等特点也为保险资金提供合格投资标的。

06 绿色基金:“碳中和”激发绿色产业投资潜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增绿色基金数量共计718只7,投资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绿色领域。2020年,中国设立首个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动传统行业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化等绿色产业。绿色基金的发展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产业带来政策利好,激发基金业投资绿色产业的热情。未来基金行业需充分识别“碳中和”影响下的投资机会,支持碳捕捉、碳封存等低碳技术成熟商业化、氢能等新兴能源落地,助力碳中和;此外,通过ESG投资,建立ESG投资体系,筛选优质项目,规避高碳风险资产投资来优化投资组合,重视投后管理,帮助被投企业改善ESG表现,实现低碳投资。

07 “碳中和”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带来机遇与挑战

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30年,要在短时间内以更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这无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催生数百万亿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发挥资金融通的功能,为实体经济“造血”,这也为金融机构带来投资机遇。此外,外部环境对“碳中和”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也为金融机构带来政策利好。

“碳中和”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带来挑战。金融机构可通过自身低碳转型,制定碳中和路线图,率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另外,金融机构需关注自身资产的碳风险,加强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建设,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中国“碳中和”事业;利用先进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工具,识别气候风险,加强气候变化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管理投资组合碳足迹;通过ESG投资战略,合理配置低碳资产,逐步退出高碳资产投资,在“碳中和”的洪流中,抓住时代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

[1] 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2021年2 月9日

[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4161738/index.html

[3] 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2021年2 月9日

[4]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生态环境部:我国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90亿元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8/content_5555655.htm[EB/OL]

[5] 数据来源: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2/12/c_1126853607.htm

[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2/content_5619948.htm

[7] 数据来源:统计的2016年-2020年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


 

咨询公司专栏

预约咨询 | 免费咨询

联系我们

电话

181-2111-8831

邮件

tzl@chnmc.com

其它

随访:电话预约

关注我们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hnmc-com,微信扫码关注
管理咨询APP

点击安装管理咨询APP,可以了解最新管理咨询 >微信长按图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下载安装!

相关服务

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