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亚太地区私募基金市场去年呈现回暖迹象,投资总金额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650亿美元水平,成为全球表现最为强劲的市场。其中,中国占据45%的新增私募活动,成为引领亚太市场的领头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亚太地区私募基金市场去年呈现回暖迹象,投资总金额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650亿美元水平,成为全球表现最为强劲的市场。其中,中国占据45%的新增私募活动,成为引领亚太市场的领头羊。
报告指出,持续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带来的紧缩信贷环境推动投资向亚洲这一尚未饱和的市场转移。2011年,亚太地区完成的私募基金总投资额比2010年翻了一番,从2010年的约500笔上升到超过1200笔。虽然与全球金融危机前相比,亚洲交易量仍低了30%,但去年的显著回暖有望代表着全球交易量更深层次转变的开始。去年,欧洲和北美分别只有2%和1%的交易量增长。
大中华地区去年的交易量更是比前年增长了3倍。原因主要是扩张投资交易的大幅增加,这部分交易约占总交易量的82%。然而,与亚洲其他地区一样,大中华地区的交易价值并没有随着交易数量增长:总私募基金交易额仅增长了52%。因此,交易的平均规模从2010年的1.5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9000万美元。
“如果小额交易的趋势持续下去,普通合伙人需要采取多个战略和运营变革措施,”麦肯锡全球董事罗颐(BrunoRoy)说,“比如,他们应该考虑是否要进行不符合传统投资评估标准的交易,或者需要重新评估商业模式,从高交易量、低交易额的交易中找到规模效应。”
报告还注意到,两个金融环境要素对私募基金行业有着特别的影响。第一个要素是在亚洲各国的国际化进程中,公司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额飙升,从2009年的1593笔交易和1130亿美元交易额,增长到2527笔交易和2510亿美元交易额。第二个要素是股市的波动降低了很多潜在目标的估值。
“每个国家各有特点,但整个亚洲的本土公司开始意识到,未来的增长将取决于其在本地和国际拓展运营的能力,”罗颐说,“私募基金公司在促进跨国收购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除了战略投资者与私募基金越来越多地合作外,报告还详细介绍了其他一些行业新趋势,包括:出现一个更强大的二级市场有利于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东南亚市场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市场自由化的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亚洲被证明是在全球私募基金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与几乎没有风险、市场趋于饱和的英美市场相比,私人股本普及率仍然很低。要想在亚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业者,将需要对这一区域有着跨市场的差异化的理解。”罗颐表示。
打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