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0岁的叶澄海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毕业后,经过河南商丘一个部队农场一年多的锻炼之后,1970年分配到广东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成为县委宣传部的干事。 到了宝安,叶澄海工作上
1960年,20岁的叶澄海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毕业后,经过河南商丘一个部队农场一年多的锻炼之后,1970年分配到广东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成为县委宣传部的干事。
到了宝安,叶澄海工作上的表现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作家廖虹雷当时也在宣传部工作,他还记得,叶澄海刚来的时候,宝安穷得叮当响,大家都觉得这个北京名牌大学来的年轻人,很可能吃不了这种苦。但叶澄海不但没有吃不了苦,还干得非常投入。这个戴着眼镜的大学生一来就扎进了农村。1970年到1974年,叶澄海在农村工作了4年多,工作起来,和农民们摸爬滚打到一块,犁田、耙地、插秧、施肥、播种、收割,样样都学会,不比农民差。庄稼收割的季节,近100公斤的一包谷子,他扛在肩上运送到手扶拖拉机上,来回几趟大气不喘,没有人不佩服的。
1979年深圳建市之后,叶澄海担任第一任罗湖区委书记。“他这个书记有个特点,几乎天天都在下边搞调研。”廖虹雷说。“他是个思想很解放,很有想法的官员。”廖虹雷去过叶澄海的家,“朴素到可以用简陋形容。”
当时深圳不少干部已经流行通过香港的亲友,为家里买来舒服的沙发,但叶澄海家还是那种老式的藤椅,而且还是补了很多个补丁的。丘立才说,叶澄海的从政之路,一直都比较顺畅的原因,除了运气好,和他精心地经营也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84年9月前后,叶澄海遭遇了仕途“滑铁卢”,连降三级,从副省级变成了一个副处级干部,而且还从广东到了湖南郴州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据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与叶澄海关系密切的人士透露,叶澄海是中了港商精心设计的“圈套”。1984年,中央已经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当时叶澄海手握广东省外经贸审批工作大权,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大开方便之门。“对方对他进行要挟。不过,听说他很硬气,根本就不理要挟。”这位知情人士说。
1985年,叶澄海选择辞官下海。一直以来,在官场上都是兢兢业业、忙忙碌碌的人,居然成了闲人,他怎么能闲得住呢?要知道,那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波下海经商的热潮呢。
1986年,叶澄海向亲友借钱,选择在皇岗村租了个不起眼的小厂房,办起了丝绸服装厂,接着是办电子厂,生产验钞机。1985年到1989年间的叶澄海,没有对自己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这期间,宗庆后、任正非等人纷纷看准机会创下基业,一大批跨国外资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占领商机,他倒好,去了美国、南美等地经商,领域涉及电子、丝绸、焦炭、房地产、钢铁、制药等诸多领域。后来,他又到香港做贸易,到美国与当地公司合作经营果园和生产相关产品。
叶澄海后来对人说,因为这段时间压力实在太大,经常彻夜难眠,“借的钱,怎样来还?”他只好咬了咬牙对自己说,“尽你的能力去做,奋斗过了,就行了。”按照老友丘立才的说法,这段时间,他可能比较大的收获,是让孩子们开始在美国接受好的教育——女儿和儿子后来都读了美国的高等学府,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儿子还是耶鲁的高材生。
从1989年开始,叶澄海最终落脚深圳,填海建厂,与人合伙开办制药厂,确定以制药作为自己的主营方向。
1998年,由叶澄海控股的香港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同深圳市华泰康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历经几次增资和股权转让后,该公司于2007年6月整体变更为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500万元,叶澄海出任董事长。
成立十年以来,信立泰已成为细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近三年市场份额稳步上升。据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夏仲景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统计,2007年,信立泰产品“泰嘉”市场占有率为41.69%,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位;“信力威”市场占有率为24.92%,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一位;“信立欣”市场占有率为27.15%,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位。
作为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研发能力,信立泰也不逊色。该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出硫酸氢氯吡格雷原料药及制剂的生产厂家,并有多个国内首家上市产品。
2009年9月10日,信立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当日以66.35元报收,一举摘得三项称号——“最贵中小板个股”、“A股第三高价股”、“最贵医药股”。如今,信立泰的市值高达269亿元,叶澄海的身家也达到了3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86亿人民币),位居福布斯2015年华人富豪榜第9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