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2018-12-14 提升系列阅读


在线免费畅读(有京东畅读卡)

编辑推荐

  1. 《哈佛商业评论》“当代50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第一名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力荐畅销书!

  《出版人周刊》、百事可乐总裁兼CEO英德拉·诺伊、J.Crew集团CEO米勒德·德雷克斯勒、全美四大青少年服饰品牌之一Charlotte Russe公司总裁兼CEO珍妮·明联袂推荐!

  2. 香奈儿前全球CEO从普通职员到职场巅峰的人生进阶之道!

  3. 升级版的“深度工作”,实践版的“深度学习”!

  4. 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5. 用深度思考连接一切,是未来10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与自我精进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8cb5292ce3f2495eff16c5bda1d533b6.jpg

内容简介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事情来了就做,很少去想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想得到什么结果?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鲜少抬头看路?

  习惯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勤奋的程度如何,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本书作者、香奈儿前全球CEO莫琳·希凯回首自己从普通职员到职场巅峰的进阶之道,为你逐一揭开在所有领域获取成功的共通秘笈:

  遇到复杂问题时,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低成长区跨越到高成长区;

  让自己冷静下来后,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

  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

  刻意练习深度思考的能力,使之成为习惯;

  ……

  用深度思考连接一切,是未来10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与自我精进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作者简介

  (美)莫琳·希凯(Maureen Chiquet)

  《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之一,《福布斯》“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华尔街日报》“50位最值得瞩目的女性”之一,《魅力》杂志“年度女性人物”。

  1988年,加入盖璞(GAP)公司

  1994年,担任盖璞公司旗下的老海军(Old Navy)公司执行副总裁

  2002年,担任盖璞公司的分公司香蕉共和国(Banana Republic)总裁

  2003年,担任香奈儿美国分部CEO

  2007年,担任香奈儿全球CEO

  2016年1月,辞去香奈儿全球CEO一职,引起全球媒体界广泛报道,被称为“新一代香奈儿女王”。

目录

第一章 大脑中走得越远,现实中走得越稳

第二章 时刻思考自己的未来

第三章 正是激情让你更加优秀

第四章 打破传统,重新定义自己

第五章 扭转规则,创造新事物

第六章 重要的不是决定,而是决定背后的动机

第七章 找到新视角、新愿景、新的充满启发的观点

第八章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九章 大胆地怀疑自己,坚定地肯定自己

第十章 有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但仍值得去思考

第十一章 你可以同时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

第十二章 深度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

致谢

词语对照表

亚马逊购买  京东购买

媒体评论

  非常享受莫琳让我们看到“独特性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通过逐步的深度思考、变成,而不仅仅是做。站在镜子面前再读一遍。你几乎能听到莫琳的声音,她说:“不要仅仅做你的品牌,而是成为你的品牌。”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福布斯》20世纪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创新者的窘境》作者

  我看着莫琳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自信、高效的领导者,她知道如何指导年轻人深度思考、承担风险并勇于创新,创造长期的成功。她的书倾注了她大量心血,充满智慧和实用建议。

  ——珍妮·明

  全美四大青少年服饰品牌之一Charlotte Russe公司总裁兼CEO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又充满丰富信息的书。对那些想要在专业上获得成功,同时也尊重自己的独特性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好。对我和许多其他人来说,莫琳都是好的榜样。

  ——米勒德·德雷克斯勒

  全球著名时装品牌J.Crew集团CEO

  莫琳鼓励创造自己对成功和满足的定义,这特别能让新一代女性产生共鸣。

  ——英德拉·诺伊

  百事可乐总裁兼CEO

前言

  你只需跟随掌心的感情线。

  ——《感情线》

  英国独立流行乐队Florence and the Machine

  一

  离开香奈儿CEO职位不久,我就陷入了恐慌。我决定清理衣柜,把各式各样的香奈儿外套、手袋和鞋子都放到地下室里去。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隐喻,意味着我要为自己的新身份腾出空间。此外,十三年来,我一直穿着同样的制服——各种样式、形状、颜色、质地的香奈儿外套和J牌紧身牛仔裤。别想岔了,我没在抱怨。将有着丝制袖子的香奈儿花呢外套穿在身上,是每个女人的梦想。我非常感激,自己不仅有幸穿着这些衣服,还能拥有它们。然而,曾经让我自豪地站在镜子面前的这些衣服,现在却让我感觉属于另一个人,属于我生命中的另一段时光。即使我以自己的方式打破经典的香奈儿造型——最精美的外套搭配破洞牛仔裤和机车靴——这些天,我依然渴望回归我的真实风格,从内到外。

  所有衣物打包后,衣柜几乎空空如也,这解释了我的恐慌。我的牛仔裤、棱纹AA背心和哈特福德花衬衫绝不适合工作面试,更不适合在城中与友人用餐。我急需一个全新的形象。我发短信给老友杰弗里(Jeffrey),向他求助,他在曼哈顿以自己的名字开了一家时装店。

  我放下一贯的自信走进店内,一排衣着简洁的模特冷冰冰地注视着我。他们精美的姿态似乎在嘲笑我灰头灰脸的打扮。出于习惯,我翻起男装区第一排T形架上的衣服,判断它们的品位,展现对风格的内行。我向这些模特证明:看,我清楚什么是时尚潮流,他们只是报以沉默的目光。

  路经鞋区,偶尔挑起一两款看看,内心大呼店员快来解救。平时与同事逛时装店,我更喜欢独自挑选,感受作为顾客的购物乐趣,但这次却不同。仍旧没人留意我,我只能硬着头皮逛下去。走进更隐秘、更熟悉的女装区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我躲在架子后,在最新款式中四处翻寻,试了一套套衣服,企图摆脱我的“制服”造型。但我只是机械地试穿合身的花呢外套,或强迫自己穿上女衬衫、运动外套,甚至剪裁考究的裤子。当我垂头丧气时,店员特伦斯(Terrance)及时出现了。他轻轻拍了一下我的手臂,热情地自我介绍,愿意为我导购。

  他带我试了一个个设计师的作品。

  “这些裤子确实很可爱,但我不穿阔腿裤。我太矮了,这会让我显得矮胖。而且,裤子腰位太高。我一般不穿Celine牌的衣服,风格过于方方正正。”我挑剔个不停。对任何事物,我第一反应是不认同,有时甚至是断然拒绝。回想起来,我当时并非在否定这些衣服。真正的问题是,我在为重塑新身份而焦灼不安——我不知道如何放弃过去的身份。特伦斯温柔地建议我尝试新形象:“试一下这个你就会明白,这是全然不同的外观。”

  真正的行动从更衣室开始。特伦斯的手中满是备选款式,他招来另外两名店员帮忙。我换了一个又一个风格,包括从没考虑过、从没听过的牌子。最后,更衣室每面墙壁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镜中的女人看过来,朝我大笑,带着新鲜的自由感。我忙碌地重塑新形象,这不是说我不爱旧身份。毕竟,在“最奢侈的公司”香奈儿担任CEO是梦寐以求的工作。那时,我可以与才华横溢的团队合作,不时在心爱的巴黎生活,与美妙的艺术家见面。但现在,是时候重新定义自己了。

  让我直面现实吧,这真的不是衣服的问题。离开香奈儿后,我需要全面重塑自我。我突然发现,我不再是公司的领导,我只能领导自己。现在每天醒来,我不再收到赶赴中国开会的通知,也不需要每天回复上百封电子邮件。我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感觉?过去,每天都填满了各种议程,现在我如何填补这些空白?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远离家乡,我甚至没有什么医生预约,也不用每天给别人什么建议。现在,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身份与职位、头衔或角色混淆,也许这些标签(如导师、CEO、妻子或母亲)确实能在某个时段定义我们。我们任何时候都爱贴上各式标签,但当发现它们有点不合身,不能代表真实的自我时,我们会感到害怕。可我明白,这些标签并非不可打破的,不论是别人强加的标签,还是我们给自己的标签。你可以摆脱他人对你的期待,而且能够避免为自己设定狭隘的标准。在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下,潜藏着一个变幻莫测的“自我”。与这个“自我”相处时,我们需要勇气、耐性和决心,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因此,我需要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态度,观察世界,体验新事物;我需要勇于尝试,不停追问自己在乎什么,喜爱什么,从事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在我的生命中,这些方式无不有益于打破标签。

  你一定也在事业和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你不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你担任的角色不再能表达自我。这时,你和我一样必须做出抉择。你可以保持现状,也可以做出改变,即使单纯从挑选一件新衣服开始。

  二

  我讨厌标签,也讨厌陈规陋习。过去如此,现在亦然。其原因也许有几个。首先,我在美国保守的中西部地区的犹太家庭长大。其次,在文化叛逆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父母崇尚自由,我是家中第一个孩子。最后,我从不给自己或他人贴什么特定标签。不管真正原因是什么,每当别人将标签强加给我时,我一定将其甩掉,敬而远之。而且,我也从不喜欢僵化的社会结构。

  我从不墨守成规,虽然我常常学习规矩。因此,我走向高管,成为香奈儿CEO的道路并非始于对时尚或商科的爱好,而是对山羊奶酪的激情。你可能会问:山羊奶酪?是的,山羊奶酪。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

  十六岁时,我在普罗旺斯度过一个月,从此深深地爱上法国。在那里,似乎每个地方都洋溢着美,法国人对美和设计感拥有天生的直观能力,这极大地震撼了我。柔光轻抚着石灰石楼宇;薰衣草田野一望无际;野花花瓶装饰着简朴的野餐桌……一切都让我着迷。而最打动我的,是第一次品尝山羊奶酪。它的味道强烈、辛辣、美妙。法国人懂得优雅而熟练地品尝它,捕捉每丝美味,这已成为法国人的生活仪式。它让那些美国同类奶酪索然无味,完全打开了我的感官世界。

  在法国生活,人们呼吸到的不仅是美,还有自由。它鼓励我勇敢地突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保守家乡的束缚。那时,法国新浪潮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突破了好莱坞电影的刻板形象。作为耶鲁大学本科生,我被屏幕上的年轻女性迷住了。她们都大胆地摆脱了社会陋习——这些正是我在圣路易斯遭遇到的束缚。那时,我渴望成为法国人,生活在美中,让美融入每个感官。我不知道这种渴望会将我带往何方。但是,带着坚定的决心,它无疑预示了我的人生轨迹。

  今天,虽然有的人满足于别人强加的标签或自选的标签,但社会的主流仍是“跟着你的激情走”。我的情况更复杂。在我的生命中,“跟着感觉走”是一个凌乱的过程,我难以将它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清单。而且,“跟着感觉走”通常是追随内心模糊的直觉和暗示,它们超出了“大学专业”“工作头衔”等标签。我不是说,我跟随的激情是“山羊奶酪”,也不是说,我知道我的渴望如何带领我找到喜爱的工作。在无数个深夜,我们喝着苏格兰威士忌和苏打水,讨论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镜头”。我不知道这些时光会激发我成为创意的营销人员和商人。我能知道的只是我的感受:我难以言喻地对美着迷。对美的追寻,让我从美国中西部来到法国北部的乡间小道,成为欧莱雅的年轻销售代表;让我来到美国黄金西海岸,在盖璞集团(The Gap)热火朝天地打拼;最终又带领我回到巴黎,在香奈儿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工作。我获得了超乎想象的职业成功,这一切都源于感觉和本能的带领。所有让我不安的经历其实都在不断突破舒适区。在这些时刻,我感到有点害怕,有点不适,就像临界状态。我并非刻意寻求刺激,这不是我的性格。实际上,驱动我前进的是强大的好奇心。

  三十年后,人们问我是否可给新一代女性一些职业建议,这是颇为讽刺的。她们的问题是:你怎么走到顶层?在男性为主的企业环境中,你如何取得成功?你怎样找到导师?你如何推销自己?你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她们想解决所有问题:事业的、家庭的、爱情的、生活的。我多么希望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不能。我没有答案,没有人有现成答案。但是,我确实知道某些态度、感觉和好奇心能引导你发现自我,突破常规,突破别人给你的标签。你如何定义自己,这完全取决于你。我不能简单给你几个“成功步骤”,告诉你去哪里实习比较合适。虽然我在时尚行业工作,我也不能告诉你如何穿衣打扮,正如我无法告诉你该选择什么职业。但在这本书中,我将向你展示我跟随激情时的曲折历程和深刻教训,借此鼓励你追随你的感情线。

  我希望这本书能开启一次新的对话,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我想让人们重新思考作为一个女人、导师、妻子和母亲意味着什么。人们常说,女性职业道路上会遇到“玻璃天花板”,公司期待我们“像男人(记住,不要像老板)一样行动”才能高升。我厌倦这些说法。作为CEO,我发现人们甚至用狭窄的眼光看待“成功的领导力”。我想让“领导力”的概念不受性别束缚,鼓励你真实发挥自己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或中性气质。如果我们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优势,我们需要发挥它,而不是因循守旧地压抑它。我们需要改变评估领导力的标准,将更多的素质和技能放进领导力中。在本书中,我会让你注意到瑕疵的美丽,让你关爱自己的阴暗面。你会看到,书中散发出的人性胜过人们发明的任何理性规则。

  我的人生旅程一直在拥抱所有矛盾。为什么我们要将艺术与商业、感觉与逻辑、直觉与判断区分开来?为什么读文学专业就不能成为CEO?谁说安静内向的人不能成为强大而有效率的领导?谁说你不能同时拥有坚定的决断力和灵活的处事能力?谁说你不能既内向又富有合作精神?谁说你不可以兼顾妻子、妈妈和CEO的角色?为什么书本不会告诉你,当你承认自己的脆弱时,你反而可以变得更强大?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想要突破自我的人。如果你渴望在工作中保持真诚,坚持自我,那么这本书适合你。我想与你分享我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在那些时刻,我需要放弃熟悉的生活,不顾一切重塑新身份,寻找最能定义我的事物。我想分享我在这些关头的挣扎和奋斗,告诉你沿途学到的东西。我不会传授给你一套规则或教条,这不是职业培训课程。这本书只是由故事、印象和灵感交织而成的。读完这本书,我希望你也能讲述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旅程。在书中我描述了一幅曲折的路线图,希望能帮你找到自己的道路。


亚马逊购买  京东购买

精彩书摘

  我的少女时代

  地铁中,炙热的橡胶散发出温暖的芬芳,透过地面的排气格栅缓缓渗出。列车和轨道摩擦时发出悠长的尖叫,告诉人们列车将要到达或离开。在车门关闭前,沉闷的喇叭提醒人们最后的登车时刻。许多巴黎人避开街上的地铁格栅,或直步迈过,更不会注意它散发的气味、热量和声音。我喜欢关于地铁的一切,尤其是气味。对于我,这就是巴黎,一个充满对比和矛盾的城市。即使在今天,有关地铁的体验仍包围着我。它轻声告诉我,我到家了。我深呼了一口气。第一次到巴黎时,我才十六岁。此时,我走出美国中西部的故土,再次踏足巴黎,融进这幅美丽的画面中。

  我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都喜欢圣路易斯的生活。那里环境优美,郊区井然有序,街道上排列着整齐的百岁老树,安全的学校和高品质的文化社区遍布其中。我们住在克里夫科尔(Creve Coeur)郊区,那是公认的养育儿女的好地方。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适应女童军、钢琴课和体操队的优雅氛围,这确实是个好地方。但我并不是这样的孩子。我五音不全,肢体笨拙,也无法胜任女童军的任务。

  我的父亲是一名诉讼律师。从大学退学后他成了一名演员,在世界各地演出。祖父突然过世,他回到家中,重新认真对待自己的前途(幸运的是,那时他可以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小时候,父亲从他喜爱的地方收集葡萄酒。我时常模仿他内行的样子,鹦鹉学舌般说出波尔多、勃艮第、托斯卡纳、皮埃蒙特、阿尔萨斯等地区的葡萄园名字。我还模仿他喝酒的样子,首先让酒在嘴内流淌,然后吸一口到喉咙中,尽力品尝到他所说的浆果、泥土或蜂蜜味。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这些遥远的地区,想象自己身临其中,毫无口音地说着当地的语言。

  我的母亲想方设法在舒适的小世界附近寻找让我们领略自然美景和艺术气息的地方。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会去一个名叫“穆尼”的室外露天剧场,一边看经典音乐剧《窈窕淑女》和《红男绿女》,一边还得驱赶蚊子。我们也会去当地林区徒步,在洞穴探险。有时,我们会驱车到天文馆。我跟随最亮的星星,渴望它能带我到一个新世界。我并不是不喜欢自己生活的地方。很多时候,我的童年幸福而完美。问题是,我沉迷阅读,又是个梦想家。我想探索一个更大的世界。虽然妈妈安排的一切短途旅行不能将我留在圣路易斯,但她一贯以审美看待事物的方式却激发了我的兴趣。她经常告诉我不同事物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细微差异,激发了我的感受力和好奇心,让我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最终,我冲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舒适区:圣路易斯。(当然,她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回到她深爱的城市。)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老师认为我是个“羞涩的好孩子”。我离群索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学给我贴上“势利”“冷漠”的标签。我不爱群体竞争,时刻沉浸在喜爱的书本、电影和电视中,总之,我喜欢带着故事的东西。在1974年,人们都认为内向不是好事,孩子需要纠正它,就像纠正龅牙或近视一样。妈妈不停地鼓励我参加活动,将我从自己的世界拉出来,可我成功地躲过了各式体育队、俱乐部、歌唱队和啦啦队。(妹妹苏珊娜和安德里娅和我不同,她们爽快地接受妈妈的鼓励,在社交和体育上表现出色。)我不是不快乐的孩子,但我知道,我对别人渴望的东西没兴趣。

  作为家中的大姐姐,我肩负着带头责任,也拥有自己的特权。也许由于社交笨拙,反应迟钝,也许由于姐妹间的竞争,我远不是理想的大姐姐。苏珊娜比我小三岁,我们和天下的姐妹一样整天吵架。我时常为她“模仿我”而恼怒,虽然实情并非如此。她常让我和她玩,我一般都会拒绝,唯一例外的是睡觉前。她已经昏昏欲睡,但我仍会哄她玩编故事游戏,各自讲些虚构的故事。最小的妹妹安德里娅比我小八岁,金发碧眼,异常可爱。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通常会躲开她,免受干扰。

  十五岁那年,我到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懒惰的老师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不少学生刚吸过大麻,在课室中睡着了。课后,一些学生在学校大厅贩卖毒品。我恳求父母准许我申请到校风严谨的约翰伯勒斯高中(John Burroughs high school),它是市内唯一非教区男女同校的私立学校。虽然学费昂贵,但父母很赞成我的提议。入校并不容易。我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仅仅过线,列在候补名单中。幸运的是,那时刚好空出一个位置,于是我挤进去了。

  第一天,我穿着最漂亮的嬉皮女衬衣,踏上了学校的石阶。走廊漫长,墙壁上镶嵌着护板,迎面满是身穿大学预科校服的学生——色彩明亮的法国鳄鱼衬衫(衣领坚挺地竖立着)、莉莉·普利策、裤子(印有海龟或别的海洋生物)和棕色的船鞋。这里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同校学生,社交圈子非常固定;而且,整个学校只有几个犹太人。我为自己的犹太身份苦恼。

  一天早上,我回到学校,看到储物柜上涂着“下流的犹太人”几个字眼。我的家人自认是“归化”了的犹太人,我对犹太信仰从来没有特别感情,看到这些字眼时,我更加愤怒。我一直觉得,“犹太人”只是我DNA的一部分,就像有的人长着棕色眼睛一般。这时我才明白,不管你怎么看自己,别人仍旧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这种反犹主义并非公然的仇恨,但却非常普遍。对于我们这些不合常规的人,这仍旧是不舒服的。我记得某年的圣诞活动,学校挑选一群面容姣好的学生重演耶稣诞生。活动出勤是强制的,退出活动的唯一方式是解释自己的宗教背景。虽然这不是基督教活动,但我不满它单单选择了基督教的主题。为什么不纪念犹太教的光明节?为什么不重演犹太人在马加比家族带领下重夺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献回上帝?为什么不庆祝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同等重要的节日?也许,这是因为学生群体大多都有基督教背景。如果情况如此,这就带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不参加,就会被大部分人孤立。这是困难的取舍。最后,我还是极不情愿地参加了。唯一避免尴尬的方式是与其他犹太人坐在一起,让自己觉得这是一种“反抗”,虽然很蹩脚。

  偏见通常是各式各样的。我相信,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人们会“温柔地鼓励”你遵循某些不舒服的规范(实际情况是,你别无选择)。作为一个渴望成功的少女,我惧怕不合群的后果,也害怕别人苛刻的论断。当我后来成为奋力攀上高管的职业女性时,我注意到越是微不足道的偏见,就越加阴险凶猛。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一位同事向你暗示某个偏见(关于你的性别、身高等特征)。这样的偏见不会威胁你的事业,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却让你异常难受。你接下来可能会奋力反击,但这只显得你防卫过度,因为这些偏见并不犯法。这样你就犯下了小题大做的错误。多年来,我渴望取悦他人,厌恶批评他人,这种作风取得不错的效果,还帮我爬上公司的高层。但我后来发现这也是我的某个阴暗面,它让我无法认清我是谁,我在乎什么。如果你一直谨守游戏规则,特别是某些不合理的“规范”,你肯定带着某种局限性。有时你会淹没在舆论的漩涡中,最终失去自我。

亚马逊购买  京东购买